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理财加油站_税务 > 正文
 

两税合并:人们还顾虑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 09:49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程瑞华

  前不久,2004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公布后,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去年中国已经成为引资第一大国,很多外企在华都赚得盆满钵溢,但纳税却并没随之增长。统计显示,外企纳税前100强企业纳税额出现零增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外资企业税制问题的更深一层思考。

  目前在税收等方面存在的“超国民待遇”,无疑是外企纳税贡献零增长或者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多吸引外资,我国对内、外资企业分别实行不同的所得税制,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低10个百分点左右。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背景和经济战略下,这样做无可厚非,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两税并存”的弊端日益显现。

  首先,现行涉外税收“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更多体现的是规模刺激,而缺乏结构引导力,其结果便是“两多两少”:引进的中小型企业居多、跨国公司居少;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居多,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农业、交通业居少,一些外国公司甚至把环境污染重、资源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这种“普惠制”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来明显的引力作用,反而为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投资项目带来了大量利润,不利于我国利用外资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结果不但消耗了我国有限的资源,而且对内资产生“挤出效应”,直接导致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的不公平,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也有损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其次,现行涉外税收“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导致“假外资”出现成为了我国特有的怪现象。企业所得税制复杂化带来了税收征收管理上的不规范,假独资、假合资的“外资企业”屡屡出现,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由于内外有别的税制所诱发的负面政策效应,刺激了一些国内企业搞假外资以达到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其结果便是税收收入的隐性减收,从根本上讲这是政策差异引起的企业行为的扭曲,也在实际上破坏了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与168个国家有税收协定,所得税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互相抵消的,而被中国减免的税收,在被作为利润汇回这些外资的母国后,其中一部分又作为其母国政府的税收。同时,中国一边用10%以上的投资收益率吸引外资,而国家大量的

外汇储备却只能去买收益率极低的美国国债,这实际上是对美国的转移支付。

  因此,两税合并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而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改革,之所以一直未启动,是因为有人担心,两税合并会影响外资企业的来华投资热情。我们注意到,一些发达国家并没有税收优惠政策,也能吸引大量的外资。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威勒和莫迪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实现一体化扩张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因素为基础设施、现有外资状况、工业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等,而不是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在提升东道国吸引外资的竞争优势方面作用非常有限,它只不过是一个辅助性政策,而不是决定因素。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近6000亿美元,现在应该到了放弃“为引外资而引外资”理念的时候了。我们引进外资的目的应该是促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提升我国的产业

竞争力。如果引进外资的最终结果只是使中国成为世界的生产车间,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的发展模式就是不可持续的,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重蹈“拉美化”的覆辙。因此,“两税合一”有利于提高我国引进外资的质量,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最终提高内资企业和民族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是,从现实财力来讲,“两税合一”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我国税收连续几年的超额增长为“两税合一”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据计算,“两税合一”带来的降低税率只会减少收入500亿元左右,占2004年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总额4072亿元的12%,仅占2004年全部税收收入总额的1.9%,占2004年税收增长额的9.5%。应该说,目前我们有足够的财力来消化“两税合一”所带来的改革成本。因此,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把内外资企业放在一套规则下,用同一套税制水平保证它们公平竞争。增收超过5256亿元的税收,应被看做是税制改革的契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