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汇率波动:牵动保险业境外投资神经(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 11:06 金时网·金融时报

  重压之下“锁定成本”

  据统计,截至2006年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5808.34亿元,较年初增长12.17%,在巨大的投资压力和国内投资渠道狭窄、资金收益率并不理想的情况下,获得外汇资金境外运用资格的保险机构,自然在盘算海外市场的资金运作以及具有资产保值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

  “QDII举措已开始实施,打开了很多新渠道,创造了新投资机会、新工具和新领域,如何积累经验和提高管理运作风险控制能力,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不久前保监会举办的一次业务培训中,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如是说。

  作为首家推出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的银行,7月31日,工商银行隆重推出了两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7%至3%之间,期限6个月,以人民币购买,为客户人民币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和渠道,其中就利用远期结汇方式设计了一款远期人民币汇率风险规避型产品,锁定该产品未来结汇的成本。

  在国家鼓励扩大资本双向流动和外汇储备双向平衡的政策环境下,QDII正在对银行和保险机构放开,显然,随保险、银行等QDII的不断增多和境外投资规模的增大,远期或掉期结售汇需求将会越来越多。

  当然,规避风险也有成本,企业应视之为正常的成本支出。

  “不确定性,就是风险,事先确定了成本就意味着锁定了成本,规避了风险,但并不代表没有成本。”肖雄文指出,做远期、掉期业务本身需要成本,这个成本主要由不同币种之间的利率差决定。同时,市场波动率也是企业决定是否需要做风险规避的原因。如果企业认为有必要去做,也说明交易方判断汇率的波动有可能会加剧,其波动区间有可能超过远期、掉期业务的成本水平。例如,一年期远期成本是3%左右,如果企业预期人民币升值水平会超过3%,就会做远期结汇。如果到时低于这一水平,意味其多支出了成本,如果币值上升超过3%,则意味企业节省了成本。但无论如何,这么做是确定了企业未来结汇的成本。

  在2005年获批外汇资金境外运用资格的平安保险,因之前相关政策尚未完全放开而导致外汇资产流动性较差,基于当前日益迫切的投资需求,此项总协议的签署既是解决当务之急,更是基于对汇市的判断做长远规划。

  “从交易的角度看,出于保险机构投资压力,掉期业务是其资产配置的需要,但在此背后,汇率风险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此,从汇率控制的角度看,又不啻为一个前瞻性的安排。”国家开发银行某分析人士指出,正因为国内投资渠道狭窄,保险业不得不将大量人民币从事境外投资,首先是迫于市场经营的压力,其次是源于拓展市场、不断做大的动力,其三是基于对汇率升值预期的反应,“这是作为任何一家有境外投资需要的大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旦涉及到非人民币种的任何投资或收益,必须要有这种预防性的措施和安排。”

  可以预见,境外投资大门刚刚打开的保险业,不得不紧随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加速学习并运用一些于己有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无疑,从锁定成本到真正能够规避风险,所有经验的获得,仍然要从实践中来。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