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私募基金 苦恼的蜗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0日 01:0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贺辉红 易非

  无论与公募基金的较量,还是与大盘指数的赛跑,今年以来,私募基金都是输家,他们强调自己是在泡沫市中坚守客户的资产安全,但也因业绩增长缓慢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想“快跑”,但市场过高的估值又让他们举步维艰。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苦笑着说,“蓝筹泡沫吹得太大,在这个市场上做投资如同一场梦魇。”他们于是小心翼翼地另辟蹊径,力图找到一些成长性好的中小盘股来作为压仓宝规避市场风险。

  明达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刘明达把花旗前总裁桑迪的格言写在办公室的白板上自勉——“大部分时间我都提心吊胆,但也正是恐惧让我一往无前。”这也许正是目前这批私募基金经理心态的真实写照。

  落寞的私募

  从大盘的情况来看,从4月30日到10月31日,上证指数上涨了58.38%。和讯网

开放式基金净值排行榜显示,从4月30日到10月31日,国泰金鼎价值精选净值增长达117.01%,汇添富优势精选净值涨88.41%,博时精选净值上涨81.33%。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深国投公布的开放式信托基金净值增长数据却不尽如人意,赤子之心(中国)10月31日公布的近六个月净值增长率仅为8.59%。中国股市的投资

神话林园,10月19日公布的近六个月净值增长率仅为30.32%。近六个月净值增长率最高的是10月20日公布数据的万利富达,但也只有72.74%。单从数据比较看,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业绩相比,的确相去甚远,大部分私募也跑输大盘。我们不禁要问:“私募基金到底怎么了?”

  事实上,私募一直在修正自身的投资策略。从年初的唱空和踏空到第三季度的加仓就说明了这一点。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信托所持A股数量达到10亿多股,而中报显示出来的信托持股仅为6亿股左右,增幅近70%。不过,增持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收益,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带来了亏损。因为,私募的持仓结构没有跟上市场热点。

  三季度中涨得最好的股票无非就是金融、地产和钢铁等大市值股票集中的板块。而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表明,三季度信托所持股票中,竟然没有一只市值超过2000亿元的股票。在数据中,记者看到持仓最重的是浦发银行华电国际两只股票,这也是信托基金所持股票中市值居前的股票。此外,类似于陆家嘴浦东金桥常林股份海博股份等股票,信托也有较高仓位,而在三季度,这些股票大部分也是调整幅度较大的股票。公募的耀眼更显现出私募的落寞。

  苦斗的“蜗牛”

  对于私募这段时间跑不赢公募,私募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看法。新近成立的深圳市武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是原长盛基金经理、两届基金“金牛奖”得主田荣华。记者下午六点赶到该公司时,田荣华还在忙碌着。在谈到私募跑输公募时,田荣华快人快语谈了三点:一是公募基金投资功底、投资能力与私募基金不是一个层次;二是公募基金的资产组合攻击力是私募基金望尘莫及的;第三点,也是田荣华强调最多的一点是“责任”,即在保全客户资产的前提下,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

  田荣华表示,私募基金投资一定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也就是说私募更关注对风险的控制,特别是在目前这个高估值市场。他认为,虽然短期内私募跑输了公募,但若将周期拉长,仍胜负未分,私募基金的表现很有可能跟上来。田荣华直言,目前公募基金有散户化趋势,散户把钱交给基金,因为基金有最低的股票仓位限制,所以很多投资品种属于被动配置,这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

  明达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刘明达则认为,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压力不一样。在投资上,公募基金经理关注的是基金净值,而私募基金更注重资产安全。他表示,整体来看,A股的估值明显偏高,牛市已经进入第三期,蓝筹估值已经泡沫化,市场出现了过度非理性投资行为。他说,一定要坚持价值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也是私募取信于投资者的最好办法。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公募基金之所以能远远跑赢私募基金,在于公募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用源源不断新进来的“资金”不断往“白马”上堆,集中取暖,堆出了一批“人造牛股”,最后也拉高了基金的净值。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观点并不为公、私募基金两阵营的人所认同。他们认为,现在市场上的水很深,无论哪一方,都很难左右这个市场。一位从公募基金出来的私募基金经理回忆,当初他觉得某一只股票估值过高,于是决定清仓,但发现在很短的时间内这批筹码就被人接走。所以,做投资最关键的还是基本面,资金推动是不长久的。

  与很多开放式阳光信托私募不同,很多“地下私募”早已远赴香港淘金。深圳振华路一位营业部负责人称,“5·30”之后,在A股市场上,私募完全迷失在公募基金的海洋中,大户室的A股盈利普遍不理想,所以很多资金开始转战港股市场。

  招商证券国际业务部的罗锦明原本是私募人士。他告诉记者,赴香港炒股票和权证的私募非常多,特别是权证。某证券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有一副总今年离职后,就开始成立私募,转战香港“窝轮”市场,收益率相当惊人。有分析认为,通过香港市场,部分先知先觉的私募基金已经将A股的损失弥补回来。

  不少私募基金经理感叹道:“既要追求收益率,又要保证客户资产安全,还要坚守价值投资理念,真不容易啊。”

  慢牛何时变快牛

  公募的辉煌并没有阻止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的步伐。一直就变动频繁的基金经理岗位,今年以来更达到一个高潮。资料显示,从去年以来,建信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蒋彤、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闵玉、嘉实基金的基金经理刘欣、易方达的梁文涛、博时基金的肖华、工银瑞信基金的江晖陆续离开公募,转投私募阵营,而近期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吕俊、景顺长城的李学文、长盛基金的田荣华等人,更是将这一波“去公就私”潮推向了高潮,此外更不用说大量的券商研究人员。大量证券业的顶尖人才投身私募,为私募业注入了一股力量。

  田荣华指出,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为私募业提供了新鲜血液,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田荣华说:“私募基金经理很多是公募基金出来的,在投资时比一般投资者要理性很多,这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有好处。与此同时,还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理财选择。”

  有分析人士称,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后,由于利润共享和责任心等因素,再加上公募基金的投资理念,可能会更关注投资风险控制,一旦这个队伍扩大,资本将会进一步分散,出现近期市场疯狂上涨情形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这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益处。而人才的适度流动,既能促进新陈代谢,又能达到优化配置的效果。而在行业的宏观层面,一轮基金经理的“出走”,或许正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

竞争力提升的契机。

  研究人士认为,优秀的私募基金是能够跑赢公募基金的,因为私募基金有本身的特点:持仓是不需要做信息披露的,也不像公募对个股有一个持仓比例的限制,他可以集中操作某一个股,同时他的投资人也不会给他很大的压力。不像公募每个季度都要排名,需要做很多短线操作。种种因素导致优秀的私募基金经理人有条件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和才华。

  既然私募基金具备跑赢公募的潜质,那么什么时候蜗牛才能变成快牛?分析人士认为,应该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比较公募与私募。在单边牛市中,公募基金由于其研究能力和资金实力,明显占据上风。但在震荡市中,亦或是在熊市中,私募基金的实力往往会显示出来。长期来看,私募战胜公募并非没有可能。

  然而,记者在采访时亦有投资者称,私募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业绩却总是上不去,不能总是用价值投资搪塞投资者吧,多长时间才能给人们一个好的交代?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