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收藏 > 杂项 > 正文
 

在废旧古籍中寻觅历史人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20:27 《财经时报》

  在当今收藏界,不知道韦力的人并不多,他是驰名大江南北的大收藏家之一。他曾被誉为“中国集粮(票)第一人”,现在的他专注于古籍收藏,只买不卖使他的收藏越来越丰富,有人称他是“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

  □ 本报记者 于贞志

  生活中的韦力儒雅内敛,平易近人,走在大街上,没有人会知道他在中国的收藏界是一个绝对大腕级的神秘人物,但是看他那高高的个头,还是让人能隐隐感觉到他作为一个圈子里王者的霸气。

  采访与他约在琉璃厂中国书店,因为路上堵车,我晚了些时间,怕他等得不耐烦,赶紧发短消息告诉他,他很客气地回复说:不急,我在店里看书。

  “芷兰斋”里的谦谦君子

  从韦力递过的名片就可以知道此人的雅兴,淡黄的颜色,竖写的繁体字,是一本线装书的样式。在他的名字旁边,是他给自己的介绍:藏书爱好者,以及他的雅号:芷兰斋主。

  说到芷兰斋——他藏书的地方,他说,这个充满风雅意味名字来源一位去他家做客的生意人,看见他的一屋子旧书,随口就说:“你这里有这样多的烂纸啊”。他心有所触,就把“烂纸”二字颠倒过来,取其谐音“芷兰”,用作了自己书斋的名号。

  当初他的这个朋友显然不了解这些旧书的价值。在今天,随着文化艺术品投资的兴起,作为最后一个被看好的投资项目,古籍收藏已经成为一个热门。一些具有文化素养的企业家开始关注这块空间,他们很看好古籍图书在未来的升值趋势,开始出现在一次次古籍拍卖会上,而现在古籍的价值,也已经比以前翻了十倍还多。

  说到这里,韦力喜忧参半。喜的是他看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古籍收藏的价值,这个圈子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市场。忧的是古籍价格的一路飙升,有时让他感觉吃力。前些日子,苏州藏书大家怡园主人的后人把过云楼藏书的100套古籍一次性以2310万元的价格售出。看见自己期望的古籍落入财大气粗的富商之手,一向豁达的他也不禁有了些许遗憾。

  为自己的书建一个“家”

  从9岁开始,韦力对收藏产生了兴趣,但当时没有人引导他,也没有多少钱,他仅仅凭着自己的兴趣,时而收集邮票,时而收集别的什么。他不时回忆起自己在河北中学念书自个儿跑来北京去书市买书的情景。当时他手里攥着170元钱来到北京寻宝,这是他半年来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这么一点儿钱,当时于他而言可算是笔大钱了。他把这些钱都换成了书,捆成两捆,前后背在肩上,回到家里肩上已经勒出了深深的血印子。

  文革结束后,各地成立了“退赔办”,对于那些文革中抄家而来的物资,都按照政策予与退赔,这里边就包括大量的个人藏书。韦力当时和“退赔办”的人员非常熟悉,经常在他们的带领下去搜集一些藏书,而这些藏书的主人,或者已经被迫害致死,而后人并不爱书,或者因为藏书遭遇抄家,主人对书产生了一种厌弃感,所以他的收购比较顺利,这些书是他早期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年代,大家的住房非常拥挤,为了腾出空间而把书处理掉,也是当时人们的一个想法。

  对于他从各处好不容易搜罗来的这些宝贝,韦力也精心为它们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家。以前他家住在天津,在天津的西郊,他专门斥资购置了一处3层的楼房,命名为西苑书楼,记得有次见面时,他向我描述了这个书楼,这是他个人收藏古籍的所在,三层楼的空间共陈列近百个大书架。

  现在由于工作的关系,韦力把家搬来北京,在他西直门附近的家里,也摆放了他自己非常珍惜的书。但是,他的大多数藏书现在还在天津的书楼里。现在他在北京某处新购了约450平米的楼房空间,作为他藏书的新居。新的书楼在今年下半年将启用,到时他会把他在天津的所有宝贝搬来北京。这样,在工作之余,他又可以和自己喜爱的藏书时时陪伴在一起了。

  论说古代文人如数家珍

  中国在宋代出现了关于收藏的记载,明朝出现了专门的藏书家,因为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书很少,图书十分珍贵,人们对于书籍的崇拜就是对于学问和知识的敬重。图书收藏与后来出现的字画收藏不同,字画收藏在古代称为文玩,是文人们在茶余饭后的一种雅趣。可以说,在所有的收藏之中,图书收藏是具有最高品味的,图书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对它的收藏才是真正的收藏。

  中国的古籍图书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在这三类之中,韦力致力于收藏的是其中的家刻本。家刻本一般印数不多,大多是古代文人的个人文集,从家刻本里,我们能够准确了解一个时代的学术动态和自由思想,而官刻本是政府出钱来出版的,印刷精美,但在这样政治化的书里,内容都经过政府的窜改与修正,我们不能够在里边看到有个性的思想。坊刻本是古代民间书商组织出版的,他们为了降低成本,这些书往往很粗糙,经常出现错字或漏字。

  现在韦力的时间比以前充足了些,于是他能够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收获,向大家介绍他的心得。到现在为止,他已经出版了四本书,几年前他写了《古书收藏》一书,现在这书已经再版了三次。他曾经用五年时间在大江南北寻访历史上能够留名的书楼,他发现这些书楼有一半已经完全消失了,另一半成为库房,或挪为它用,现在仍然存在并有藏书的书楼甚至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他整理了这些材料,出版了《书楼寻踪》一书。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韦力对古典文化的潜心研究,随意说到一个古代的文人,他便对这个人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对此人的创作成就也娓娓道来,还会说到这个人的文集有哪几个版本。

  在今年他另外有三本书即将出版,其中一本书是《鲁迅所藏古籍研究》,鲁迅是人共知之的现代文学大家,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他也是一位可观的藏书家,在北京和上海他有上万册藏书,而在北京的鲁迅博物馆里,他的藏书几乎都是古籍。

  在韦力看来,鲁迅也是一位藏书的行家,是非常懂书的人,他曾经利用几个版本校订古代文集,可以看出他的校勘非常专业,其实这不奇怪,鲁迅曾经师事章太炎,而章太炎是乾嘉学派的一位大家。

  一只喜欢聚书的

  很多人在这方面投资,是为了赢利,他们往往希望以低价买入,然后高价卖出。而他则不是这样的,从他开始古籍收藏到今天,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他不停地收进书,而对于这些书,他一直都视为心爱之物,没有卖出过一本。

  说到自己的这一点,韦力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来自嘲说“聚书好货,均为一贪”。在收藏这个事情上,他说自己确实可以说得上是一种贪婪。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传》里,提到一种小虫,这奇怪的小虫“好负物”。在路上看见什么东西,就喜欢背在身上,搞得自己越来越累。博学好读的他向我说到这小虫,并自许地把自己看为这样的一只小虫。

  但是,为了购置更多的古籍,他必须有更强的经济来做自己坚强的后盾。而在当初,他好好地在单位里端着铁饭碗,就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钱买书,他毅然下海从商。他的商业经营是很成功的,这个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他的收藏。

  到现在,他还坚持把自己每年盈利的十之八九投在自己的古籍收藏上来。

  韦力思想豁达,他自言自己虽为好古之人,但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他的想法和古人已有了很大不同。他以为收藏这件事,只要自己用心做过便好,至于结局,是他不太关心的事情。重要的是收藏这样的一个过程,把那么多历朝历代经历重重劫难的图书一一搜来,保存完好,这已经不是关系一个人的事情了,这已是一个关乎民族文化命运的大问题。这些典籍也只是偶尔为一个人所有,他们以前的拥有者没有人知道,那么也没有必要知道以后是谁拥有他们。

  曾经有人说“曾经我眼即我有”,如此思想,可谓高人。而当初不吝巨资创办西苑书楼的主人也为自己刻了一方印,上曰“曾在韦力家”。其中的高妙之处,丝毫不减古人。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