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100年的起起落落中,大观楼影院把电影零售工作做了100年,也见证了100年中国的风雨沧桑
□ 本报记者 刘峰
在中国电影百年的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中,寻找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成了关心中国电影
人士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中,一批批的影院建立了、改名了、搬迁了、消失了……但它们带给我们的记忆却是恒久的,它们纪录着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随着一张“中国电影诞生地”牌匾的揭晓,大观楼影院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百年沧桑
20世纪初的北京,虽然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但是前门作为北京城的商业中心,还是人流如云。这里交通便利,离皇城正门也就步行20分钟的距离。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出城的帝王将相、宫女宦官,想进入宫城的名流绅士以及读书人、革命党人在此购物、娱乐、或从事其他地下活动的好场所。
独特的人文环境在这里孕育出了独特的商业、民俗文化,老北京的娱乐中心也在这里渐渐形成。
茶楼是老北京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马思远茶楼的出现就是在这个时候。1905年,马思远茶楼改称为大观楼影院,并放映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7年12月,“大观楼”改名为“大观楼电影戏院”。当时放映的影片是《麻疯女》。影片放映之时,观众很是踊跃,场场爆满。但因设备简陋,影片尺寸较短,片源也较少,所以状况并不乐观。该资料关于大观楼历史纪录的出处是依据《北京市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史》一书对大观楼的介绍。
对于大观楼1927年以后的争论就比较少了。1927年,大观楼影院放映《孟姜女》,票价从3角到4元八角不等,这个票价在当时看来并不算高。当时的经营者对影院的业务并不局限于放映,开设药房、卖茶水和小吃在当时都是生钱之道,但并没有影响到放映主业的发展。
1930年8月,大观楼影院实行男女同座,这在当时的影院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之后大观楼的经营一直相当不错。加之前门地段的人流密集,大观楼影院经常是座无虚席。大观楼从来就不缺少名流,胡蝶、周璇、李香兰、白玫……都曾到访过这里。
资料记载李香兰曾赴大观楼观看《群鸟乱飞》,白玫曾赴大观楼观看《占地笙歌》。1955年公私合营、1960年宽银幕立体电影院改造完成都是大观楼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1976年大观楼失火,损失巨大,导致停映10年之久。1986年的重新改造,大观楼迎来了经营的黄金时代。但是自90年代初开始,曾经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城市改造和变迁中迅速衰落。
“诞生地”之争
2005年12月22日,大观楼从市政府手中接过了“中国电影诞生地”的牌匾。但是对于“中国电影诞生地”的争论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大观楼电影诞生地之争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就是《定军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究竟是不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大观楼是不是中国电影的诞生地?
因为即便认为《定军山》是中国电影出生之作的学者也存在着对于该电影摄于1905年、1907年、1908年等多个说法。对于大观楼的第一次放映的时间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
大观楼的历史资料显示:大观楼的前身是“马思远茶楼”,但是也有“大亨轩茶园”的说法。不同的电影史记载的大观楼的改名和放映时间也不一致。
但是一个出现在观众面前的事实就是大观楼已经被广电总局认定为“中国电影诞生地”,而且大观楼申报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已经获得认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为大观楼是世界上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院。对于吉尼斯的这一认可,大观楼第12任经理王占友感到非常自豪。
“大观楼”救市?
尽管学术界关于中国电影诞生地的争论还没有取得共识,但是精明的商家已经开始打算充分利用这些荣誉。由区政府投资的国有单位——北京京都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大观楼的上级单位已经开始打算充分运用大观楼的品牌优势,拯救大观楼不甚景气的电影票房。
据王占友介绍,大观楼去年的营业额不足百万,在北京数十个电影院的收益排名中属于比较靠后的。在国有的电影院中的收入也是靠后的。但2004年12月王占友上任时,曾被认为可以利用中国电影百年和“中国电影诞生地”的契机将大观楼影院扭亏为盈。对于2006年票房突破150万,王占友显得还是很有信心。
市政府、区政府以及市广电局投入的500万的改造费对于王占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但是也是一个巨大的担子。王占友坦言“压力非常大,责任也很大。”
大观楼的改造工程由王世仁先生担纲。外观上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灰墙黛瓦,再现当时的建筑风格。内部一楼保留一个厅,座位使用条凳,观众可以看到放映员的放映场景。整个场景将再现一个世纪前人们看电影的情景。
一楼大厅,采用古色古香的回廊建筑,除了大观楼最早的经理任景丰先生的塑像外,还展出中国电影百年的有关史料。二楼是现代的放映厅,一个大厅,两个小厅,共能容纳500人左右。
整修后的大观楼去年年底已开始营业,王占友说将采用浮动票价中的最低者策略,发起“真情服务”口号,作为“新影联”下属的二线影院,王占友希望改造后的大观楼在评星上能更高一级。(022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