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美与现实之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9:53 《财经时报》 | |||||||||
□ 周年洋 要了解陶冬,首先得了解投行经济学家的工作。 很多人对投行经济学家的理解是错的,以为他们和学院经济学家一样,所有的言论必须经过长久的研究和验证以后,才可以发表出来。以至于一旦某某投行经济学家在某个问
与学院经济学家不同,投行经济学家任职于投资银行,服务于投资银行的客户。投行的客户都是见钱眼开的人,希望利润越高越好。投行的业务主要在资本市场,大量投资于债券、股票和衍生产品。千变万化的世界随时在影响资本市场,对于变化的解释就是投行经济学家的工作,目的是使投行的操作人员及投资者及时做出交易选择。 显然,投行经济学家的分析,受制于快速的现实变化,难免南辕北辙。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投行经济学家如能经常性地说对,那么这个投行经济学家无疑就是优秀的。 陶冬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投行经济学家。 他身材不高,精力充沛,干练健谈,表达严谨清楚,毕业于犹他大学,受过正规的经济学训练。他在中国出生长大,在启蒙思潮汹涌的年代成长,少年时便培养出了一种“经国济世”之志。 与众多投行经济学家相似,刚进入投行时,陶冬也经历过在学院与投行、在完美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选择的这样一个阶段。不过,在最近的几次交谈中,陶冬也透露他的转型没有丝毫痛苦。现在的陶冬是“惟愿做正直、有益社会之人”和“写出来或许有益于社会”的心态,这使我们能够在诸多报章上读到陶冬对于中国、国际经济现象的直截了当、立场鲜明的见解。 让人钦佩的正是,陶冬多数时候对诸多问题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在中国经济过热的判断上,他最早大声疾呼经济过热,并预测调控措施于2004年中期出台。虽然有关部门对此言论曾给予严厉批评,但陶冬坚持己见。结果是当年4月底就开始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宏观调控。 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上,他在2004年10月时说“人民币该动一动了”;到2005年6月时,他说“人民币今年一定动”,很少人会说得如此肯定。果不其然,随后的7月21日,人民币汇率进行了第一次改革。 在房地产问题上,他2月的文章是《上海房地产败相已露》,7月文章的题目是《房地产走向十月见分晓》。如此精确地点出房地产转折的具体月份,一般人是不会冒这个险的。但陶冬又说对了,上海房地产果真在10月有过一波大跌。 有些经济学家因为言中一次就可以一炮而红,能多次言中的陶冬,在投行分析师中的地位自然可以想象。他已多次被国外权威的《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优秀分析师。 陶冬的准确来自于宽阔的国际视野及对国情的熟稔,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把自己的观察放在现实生活中,多走、多看、多思维。 比方说,当许多人认为应该以市场手段来调控过热经济的时候,他看到了地方政府、银行和民企之间的铁三角,他认为只有通过行政手段才能打破这个铁三角。他知道这种做法不可长期提倡,但在中国转型期,采用这个手段是迫不得已的。 有意思的是,陶冬很多极为精彩的文章不是在书房或办公室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在飞行途中靠窗的机位上,用笔写出来的。作为与陶冬交往多年的朋友和编辑,对于陶冬的这个习惯可谓再熟悉不过了。这样的手写稿可能要费时把它们打印出来,但陶冬漂亮的书法却可以让编辑们多了一份额外奖赏。 他说将来离开投行,会在书法上多花一些时间。或许,这样的天分的确是不该丢弃的。 中国古人讲究“知行合一”。陶冬的文章及他和人交往的方式,让人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良师益友,他身上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知识分子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