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购成资金避风港 闲置资金如何操作

2013年06月21日 02:39  上海证券报 

  【相关专栏文章陈志龙:当心从流动性泛滥到流动性黑洞

                   许一力:银行倒逼不了央行放松货币

  不少账户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都进行了逆回购操作,个别机构甚至赎回了货币基金参与逆回购,以获取更高收益率

  ⊙记者 王诚诚 ○编辑 于勇

  流动性恐慌之际,股市债市一派惨烈之象,机构险象环生。然而,交易所逆回购却独自飙涨,成为市场不多的赚钱利器。市场人士表示,目前个人可通过两个交易所做逆回购。其中,上交所资金门槛为10万元,深交所为1000元,资金t+0日可用,节假日仍可计算收益。

  逆回购利率持续高位

  继上周凌厉的涨势,交易所1天期逆回购收益率昨日继续大涨,一度高企至23%以上。事实上,由于近期资金面紧张,端午节之后逆回购持续维持高位。上交所1天期、2天期、3天期、7天期、14天期逆回购品种年化收益率均在6%以上。GC003三天期品种冲高到了8.98%。最高的GC001一天期品种曾最高涨至32%。

  所谓逆回购,即以约定利率出借资金给其他机构,并在约定时间获得本息的交易行为。上述一天期30%的逆回购年化利率意味着,投资者以30%的年化收益率将资金借给其他投资者,200万资金一天可赚取超过1600元。

  逆回购利率飙升往往是在月末、季末等资金紧张的时候。同样一笔钱,融资方愿意在一天期逆回购市场,以年化利率32%的代价来持有,而当前银行给出的一年期银行定存利率仅为3.25%,足见资金紧缺程度。

  操作简便“像买卖股票”

  记者昨日了解到,不少账户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都进行了逆回购操作,个别机构甚至赎回了货币基金参与逆回购,以获取更高收益率。逆回购成为两市为数不多的资金“避风港”。

  个人投资者现在可以通过交易所进行逆回购操作,该操作非常简便,如同买卖股票。投资者参与交易所逆回购,只需在交易软件中申报“卖出”即可,证券代码里填入回购品种代码,卖出价格即为逆回购利率,卖出数量中输入回购数量。

  目前,沪市主要的成交品种为质押式国债逆回购,有1天到182天不等8个品种,分别为GC001、GC002、GC003、GC004GC007GC014GC028GC182;深市为质押式企债回购,有1、3、4、7、14、28、91、182天8个品种,代码分别为R-001R-003R-004R-007R-014R-028R-091R-182

  回购交易以1000元为1手。沪市最低交易数量和递增数量均为100手,最大不超过1万手,参与门槛为10万元;深市最低是1手,即门槛仅为1000元。

  如同很多场内货币基金,上述交易完成后,资金T+0日可用,即1天期逆回购,第二天资金就可以在场内用于购买股票,如果取现需要T+1日。此外,上述期限品种均按照自然日计算,即使是节假日也可计算收益。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机构要求在14点45分或14点50分之前完成正回购交易,因此在每日交易的最后十余分钟交易所逆回购利率容易出现跳水,如果投资者投资最好在此时间之前进行。

  逆回购交易安全性较高。据了解,作为资金融出方,投资者在交易所进行逆回购的交易对手是结算中心,如果融资方到期不能按时还款,结算公司会先垫付资金。而作为融资方,机构需要用持有国债进行质押。

  “除非金融出现系统性崩盘,否则逆回购不会有什么问题,安全性和储蓄不相上下。”某基金公司人士介绍,基金经理在建仓前手中有大量资金时,一般都会参与交易逆回购获取收益。

  此外,随着回购市场成交量逐步放大,其绝佳的流动性也保证了投资者可以按时获取资金。以沪市成交量最大的1天期回购品类(204001)为例,其年成交量已从2010年的4.42万亿元到2012年的28.12万亿元,目前日均成交量已由2010年的两三百亿元稳定在目前的1300亿元。投资者随时都可交易变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北京部分经适房被曝成部委福利房
  • 体育联合会杯-托雷斯4球 西班牙10-0创纪录
  • 娱乐大S被怀孕5个月一肚子气 小菲宣言落空
  • 财经国内油价今迎调价窗口 每吨或上涨超百元
  • 科技三星发布9款新品:高分屏变形本成亮点
  • 博客德国人:中国官员工资太少 小贝引发踩踏
  • 读书草根男欲惑美女局长:终极高手
  • 教育大学生求装空调被拒中暑 高考分数线
  • 育儿5岁幼儿被遗忘在幼儿园接送车内昏迷死亡
  • 张庭宾:中国金融崩盘 金价可能暴涨
  • 张捷:美国QE的走向分析与替代工具
  • 叶檀:国家统计局局长变成干衣机
  • 张化桥:中国急需加息减肥
  • 赖伟民:中国威胁还是中国崩溃
  • 李崇周:为何一辆出租车贵过一套房
  • 李光斗:中国企业迎来并购潮
  • 刘杉:央行如何应对市场钱紧
  • 叶檀:中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
  • 徐斌:财政货币化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