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受质疑 个别收益低于存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 05:25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俞靓 北京报道

  近一段时间以来,公众的理财意识和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要求大大提高,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飞跃发展的趋势。从2005年的17只银行理财产品,上升到2006年的162只产品。

  不过,中国社科院的银行理财产品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者在购买这类产品时,须充分注意产品结构及银行的信息披露,因为很有可能出现最终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不符。此外,在银行理财产品这一市场中,股份制银行的产品表现相对出色,外资银行的外币理财产品也先声夺人,国有控股银行的产品则相对滞后。

  对“预期收益”须谨慎

  中国社科院的银行理财产品研究报告指出,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中最具价值的特点是与股票挂钩。

  但报告也显示,多家银行理财产品公布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不符。比如,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一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10%,而实际收益率只有6.86%;另一家国有控股银行理财产品公布的预期收益率为4%,实际收益率只有0.237%,另外一只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只有0.5%,不仅远远低于当初预计的5%,而且还低于相同期限的存款收益。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机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和结构设计复杂程度要比其他金融机构产品复杂得多。理财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股票、利率、债券、信用、商品等等——除了不能直接在A股和B股二级市场中进行运作之外,银行业已经涉足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领域。因此,对收益率的把握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对此表示,对商业银行来说,在开发和推销理财产品时,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产品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相差太远,顾客对商业银行本身的信任会产生质疑。在银行纷纷成为上市公司的背景下,更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发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尽快提高自身素质。

  股份制银行拔得“头筹”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理财产品的发展规模将大大提高。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近期也提出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大中型银行从现在开始经过十年左右时间,中间业务收入要达到40%到50%,城商行则须提升到20%。

  对此,殷剑峰表示,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可以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显示,按发行数量排位,依次是光大、民生、兴业、北京、浦发、中信;如果按照量身定制理念的挂钩产品排序,发行数量依次是民生、光大、中信、兴业和建设银行。从理财产品的利率、信用、股票等投资品种来看,最齐全的是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居于其后。而国有银行则相对滞后,在市场份额和市场表现两个方面则稍逊一筹。

  “和外资银行相比,我们发现中资银行是以数量取胜,而外资银行则以质量取胜”,殷剑峰表示,外资银行的股票挂钩产品占比非常高,接近90%。在中资银行里面,依然是以2005年、2004年广泛出现的利率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事实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产品,这样的产品结构反映了中资银行在更多市场发展能力方面依然存在缺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