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迎监管评级大考,公司治理、风险防控是重点拿分项

消费金融行业迎监管评级大考,公司治理、风险防控是重点拿分项
2021年01月15日 20:01 新华融媒看财经

记者李娜 实习记者 丰凤鸣 报道

自2009年开始试点至今,已小有规模的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了监管的"大考",银保监会将按照统一的规则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监管评级。

1月13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消息称,近日《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已印发至各银保监分局和消费金融公司。根据具体评级得分,将消费金融公司分为1-5级,级别数值越大表示机构风险或问题越大,需要监管关注的程度越高。其中无法正常经营的直接评为5级,可能面临接管甚至市场退出。

记者统计发现,过去一年共有5家消费金融获批,行业扩容速度明显加快,目前我国已有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其中27家已开业。但各家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有的公司开业多年尚未摆脱亏损,有的公司已开始冲刺A股上市。此外还有不少银行在排队申请消费金融牌照。行业分析人士预计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将吸引更多参与者。

优胜劣汰之下,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从《办法》的评级要素占比情况看,引导消费金融公司强化公司治理、风险防控是监管侧重点,也是消金公司未来市场立足点。"上述人士指出。

消费金融机构队伍有"进"也将有"出"

近日,福建海峡银行官网公告称,该行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决议。如此,又一家银行加入计划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大军。

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0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其中27家已开业。此外,还有江阴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多家银行传出计划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消息。

各机构的入局热情高涨与监管政策引导有关。行业普遍认为,当下国内经济大循环成重要议题,挖掘内需潜力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对消费金融行业将是一个良好机遇。其中持牌机构在资金、资产、合规等方面优势明显,消费金融牌照的含金量自然越发引起各方机构的注意。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共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分别是小米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以及苏银凯消费金融。相比之下,2018-2019年两年内仅有2家公司获批开业,分别为金美信消费金融和中信消费金融。

行业观察人士向记者表示,监管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审批原则是"成熟一家、审批一家",2015年下半年起消费金融公司就从试点进入了常态化设立阶段。因行业乱象整顿,消金牌照审批曾放缓过一段时期,如今过去一年年内连续5家公司获批开业,意味着消金牌照发放再次开闸。预计未来的消金行业参与的玩家也越来越多,竞争激烈程度升级。

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关部门对此的监管也更加细致完善。2021年1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办法》设定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要素共5项:公司治理与内控、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专业服务质量、信息科技管理。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级、2级(A、B)、3级(A、B)、4级和5级。评级结果数值越大表明机构风险越大。

根据《办法》,监管评级为2级、3级、4级的机构,监管部门分别原则上每三年、两年、一年至少开展一次现场检查。等级数值越高,现场检查频率越频繁。

而监管评级为5级的消费金融公司,表明风险程度超出公司控制纠正能力,公司已不能正常经营,应责令提交合并、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救助计划,或依法实施接管;对无法采取措施进行救助的公司,可依法实施市场退出。

行业人士表示,消费金融正面临发展新机遇,此次完整的监管评级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合规经营和规范发展。此前消费金融业务借助互联网化迅猛发展,出现了众多违法违规现象,风险逐渐暴露。2017年《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发,监管部门逐渐加大整治力度,对市场进行清理规范。"《办法》下发后消费金融公司按照统一的规则开展评级监管,具有良好的引导规范作用。当然,监管评级的推出,意味着少数经营不善的机构也将被面临被清出市场的风险。"

《办法》第二条显示,文件适用范围为"成立时间超过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消费金融公司法人机构"。即本年度将有24家消费金融公司参与首次监管评级工作。

公司内控与风险治理是前两大重要考点

各家机构将按照哪些标准进行打分?《办法》显示,上述5项评级要素由定量和定性两类评级指标组成,评级得分由各评级要素得分按照要素权重加权汇总后获得,满分为100分。具体来看五项评级要素所占的比重分别为:公司治理与内控(28%),资本管理(12%),风险管理(35%),专业服务质量(15%),信息科技管理(10%)。

其中公司治理与内控、风险管理权重之和达到了63%。监管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此前的野蛮发展时期,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消费金融行业的软肋,风险事件频发。一位资深消金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在行业发展起初,由于粗放经营以及公司风控能力的不足,消费金融行业骗贷乱象横行,"甚至消费金融公司的员工和外部人员勾结起来实施欺诈的案例也举不胜举,最终导致行业不良快速积累。"

记者查阅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2020年4月份公开的一则判决书显示,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电销员杨某在任职期间和同伙一起通过冒用他人身份申请"现金贷"98笔,骗取捷信公司资金达323万余元。据披露,杨某正是利用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对老用户贷款审核不严、电销员账号密码管理混乱等漏洞,冒用老用户身份进行骗贷。

无独有偶,1月7日,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份贷款诈骗案裁判文书显示,湖北消费金融公司的渠道方,即为其推荐符合信贷政策的借款人的公司故意伪造贷款资料,制作虚假的贷前调查报告,骗取湖北消费金融公司贷款253万元。判决书中湖北消金公司员工的陈述显示,正是由于渠道方既负责寻找贷款人,又负责核实贷款真伪,"又踢球又当裁判员",消费金融公司沦为骗贷中介的"提款机"。

《办法》明确,对于发生重大案件、存在严重财务造假、被给予重大行政处罚或监管强制措施的,应区别情形确定是否采取评级下调措施,且监管评级结果应不高于3级。

值得庆幸的是,在吸取深刻教训后,近年来消金行业的风控建设逐渐迈向成熟。中国银行业协会2020年9月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持牌消金行业多数机构2019年全年研发投入占比均达到了5%以上,几乎全数机构实现了智能化营销和贷后管理以及大数据化的风险控制。

但消费金融的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依然不小。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截至2019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略高于信用卡的平均不良水平。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趋严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率在原本就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被进一步推升。正是因为如此,2020年12月2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从150%降低至130%,让消费金融公司对不良贷款有更大的容忍度。

联合资信的研报认为,长期来看,消费金融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展望为稳定。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内部格局和盈利模式生变,马太效应加剧,资产端具有流量优势和较强定价能力、负债端具有资金成本优势以及风控能力较强的消费金融公司头部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本文由新华融媒·看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办法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19 泰坦股份 003036 --
  • 01-19 富淼科技 688350 --
  • 01-18 秋田微 300939 37.18
  • 01-18 信测标准 300938 37.28
  • 01-18 药易购 300937 12.2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