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业周刊》6月15日当期封面:美国缺乏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9日 10:17  新浪财经
《商业周刊》6月15日当期封面:美国缺乏创新
图为《商业周刊》6月15日当期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财经讯 本期《商业周刊》封面文章认为,美国在过去10年间的创新显得不足,这有可能是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原因之一,以下为文章概要:

  数年前常听人们说是生活在一个快速创新的时代。当时出现了众多创新型企业、平板电视技术和互联网。然而,一旦创新减慢,甚至停滞情况又会怎样?这在美国是个令人不爽的问题,因美国人对创新精神所感到的骄傲,是所有政治派别都引以自豪的少数事情之一。

  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过去10年的创新停顿不仅情况真实,而且还可能是导致今日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回顾1998年的网络泡沫早期阶段,当时的媒体上充满着科学和医学上的令人震惊的突破性进展的新闻,从癌症治疗的新方法和针对疑难杂症的基因治疗法,到高速卫星互联网,从由燃料电池驱动的汽车到克隆技术。这些科技似乎在以互联网的速度进行商业化,创建出一个个新型企业,吸引众多创业投资家和大型企业的大量投资。

  但10年后出现的一件非常清楚的事就是,大多数前期突破性科技进步的商业化进程远低于人们预料。如基因治疗方法未在美国获得使用许可,远郊社区人们仍无法使用10年前就开发成功的卫星互联网。替代能源的经济性无任何实质进展。生物科技业虽仍在增长,但与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的努力相比,医疗健康改善结果令人沮丧。

  哈佛商学院专家认为,这些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比预想的要困难的多。若创新的现实状况低于预期,这可能解释为何美国的繁荣是建立在借债基础之上。在越来越少出现突破性新产品时,美国没有什么可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售的商品,进口却在激增,占GDP11%的比重一直维持到2006年。形势逼迫美国从海外大量借款。华尔街的错误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但创新不足更有助于解释为何经济崩溃涉及的面如此之广泛。

  尽管尚无任何指标可清晰无误地对创新不足下明确结论,但不少现象能给出佐证。如股票市场。若创新繁荣,制药和IT一类的领先高科技业股票价格必定上扬。但人们看到的是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类企业股票自1998-2007年期间在走下跌势。

  另一个能说明科技创新商业化问题的重要指标是高科技产品的贸易平衡。一直跟踪包括生命科学、生物科技、先进材料和宇航等10大美国高科技领域进出口的联邦人口普查局(CensusBureau)发现,美国在1998年的高科技先进产品贸易顺差为300亿美元,而2007年却出现了530亿美元逆差。最令人吃惊的是,美国竟然在生命科学这个世界最领先的行业上出现贸易逆差。

  缺乏创新的另一非直接现象反映在大学毕业生收入上。高科技行业正是依赖这批人保持增长。但从1998-2007年间,拥有学士学位毕业生的年收入经通胀调整后仅增长0.4%,年轻毕业生的收入反而实际在下降2.8%。

  另一个现象是,不同年龄组的人口死亡率改善速度非常缓慢,尽管大量资金投入到医疗保健领域。官方死亡率统计表明,65岁年龄段以下美国人的死亡率下降速度非常缓慢。令人吃惊的是,45-54岁年龄段人口在2006年的死亡率甚至超过1998年。

  最后一个现象是金融危机自身。当科技泡沫2001年破裂时,数万亿美元流入美国,但大多数流入了政府债券和住房市场,而非创新行业。此后创业投资者活动多有停滞,同时很少有创新型企业上市。正如业内人士所称,若这是个创新阶段,那么众多先进的创新和商业化过程将需要成百上千亿美元的资金。

  若将前10年定义为创新不足时期最终是准确的,它将让人们对美国经济的看法会产生更大差异,至少它能够解释贸易逆差为何如此之巨。创新不足削弱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由此影响实际工资水平和无需借款进行开支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过去10年的经济统计数据似乎表明劳动先生产率的良好增长,但已有不少令人注意的迹象表明,因信贷泡沫和统计问题影响,该指标被夸大了。

  在1990年代末期,大多数经济学家和企业CEO相信美国正处于长达一个世纪的创新波浪中,其内容并非只在IT,而且还包括生物科技和其他领域。经济预测者们支持美国经济能长期保持增长的预测。认为未来收入会持续增长的消费者,由此以自己的房产抵押借款消费;那些相信美国能以足够多的高新产品来补偿不断累积的贸易赤字的外国投资者,也愿意将钱借给美国的消费者。

  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对经济增长潜能的盲目乐观,让华尔街的诡计和贪婪大爆发。信贷市场于2008年9月的最终垮台反映出对未来长期增长预期的调减,也令数万亿美元灰飞烟灭。

  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对因创新不足导致经济衰退的说法表示怀疑,他们宁可相信是华尔街和政府出了问题。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创新理论研究学者PaulRomer就认为是监管体系问题直接导致了此次危机。他还认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解释为何对风险定价的错误会如此离谱,特别是对住房市场泡沫爆裂的风险。

  无论造成此次危机的最终原因为何,加速创新必会对经济增长带来正面影响。然而,以往经验证实,单项科技进步是无法带动整个工业革命。20世纪初的无线电、电视、飞机、抗生素、合成材料和汽车加在一起才推动了当时劳动生产力的飙升;而19世纪下半叶的铁路、电力、电报和电话的出现才带来了工业革命。因此,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在IT业外围的其他科技领域出现突破性创新。这些领域在10年前的黄金时段内无进展,但它们现在已成熟。(皖东)

  往期回顾:

  《商业周刊》6月8日当期封面:黑人妇女经商史

  《商业周刊》6月1日封面:网络人际关系的价值

  《商业周刊》5月25日当期封面:强大如何被毁灭

  商业周刊5月18日当期封面:私人股权卷土重来

  《商业周刊》5月11日当期封面:就业市场新动向

  《商业周刊》5月4日当期封面:缺德的商业行为

  商业周刊4月27日当期封面:精英如何体现价值

  《商业周刊》4月20日当期封面:墨西哥的另一面

  《商业周刊》4月20日当期封面:墨西哥的另一面

  《商业周刊》4月13日当期封面:房市初显活力

  《商业周刊》4月6日封面:50强企业排名榜

  《商业周刊》3月29日封面:困境中的新思维

  《商业周刊》3月16日当期封面:何日牛市再现

  《商业周刊》3月9日当期封面:欧洲危机肆虐

  《商业周刊》3月2日当期封面:危机中的客服

  《商业周刊》2月23日当期封面:银行不救购房者

  《商业周刊》2月16日当期封面:危险就在前方

  商业周刊2月9日当期封面:汽车业发展新模式

  《商业周刊》1月26日当期封面:经济难题

  《商业周刊》1月19日当期封面:鏖战困境之术

  商业周刊1月12日当期封面:硅谷创新不振之谜

  《商业周刊》1月5日当期封面:灾后再生机会

  《商业周刊》12月22日封面:有理由感到恐慌吗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