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业周刊》2月23日当期封面:银行不救购房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4日 22:31  新浪财经
《商业周刊》2月23日当期封面:银行不救购房者
图为《商业周刊》2月23日当期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财经讯 美国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控制并降低房屋止赎,但许多人认为得到了政府救援的银行在这件事上没有和政府并肩作战,本期《商业周刊》封面文章介绍了美银行业是如何削弱人们想要保住自己住房的努力。以下为文章概述:

  导致金融危机出现的糟糕的按揭贷款业务,产生了一波令人恐惧的被剥夺抵押住房赎回权(Foreclosure)大潮。除非这股大潮退却,否则联邦政府巨额经济刺激开支不可能使经济复苏。据称新政府打算未来数周内宣布一项动用500亿美元,帮助陷入困境的购房者解围的计划。但自2006年以来,已有100万居民陷入被剥夺抵押住房赎回权困境,以及预计未来4年还有590万也会步入此困境,无论计划细节怎样,单凭这项救助计划不可能实现它的初衷。

  业内至今尚无任何光明景象。造成被剥夺抵押住房赎回权现象广泛存在的原因是,银行和它们在华盛顿的支持者在延误,不关心,甚至阻碍此问题的解决。业内说客们至今仍力图削弱由奥巴马支持的立法工作,即授权破产法院缩减按揭贷款债务。说客们称,他们会努力争取限制破产协议中包含的贷款类型和授予法官的新权利。行业策略一直是在争取时间阻碍监管。

  金融机构坚称他们在解决被剥夺抵押住房赎回权问题上已尽力。大部分银行争辩,给予破产法院不断增加的强制性授权的影响力,会让那些不负责任的借款人受益,导致借款成本更高。但业内现在仍从接受了高风险按揭贷款的购房者,是不值得挽救的一类流行观点上受益,即使这些机构曾花言巧语推介这类贷款。但一些倾向于业内观点的共和党人认为,银行业所做努力远不够,动作缓慢。在前政府推出“住房所有者的希望”(Hope for Homeowners)计划中,政府和银行业承诺要保护40万个家庭免遭被剥夺抵押住房赎回权的侵害,但迄今为止仅25个家庭获得了再融资帮助。

  有业内说客认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坚决要求避免大幅修改贷款条件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制度上的原因。如若某银行调减一笔按揭贷款价值,可能会出现要该银行继续减少在该地区内类似按揭贷款的资产价值的强劲要求,以此反映该地区遭遇经济危机的危险。在此严厉作法下,金融业的与按揭贷款有关的亏损可能会远超过高盛公司1月估计的1.1万亿美元规模。

  还款能力下降的借款者相继在2007年初后出现还款违约,住房业专家曾向政府发出过警告。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主席Dodd曾想推动修改银行以低利率引诱人们贷款作法的法案。他曾召集业内大佬座谈,并希望能修改按揭贷款合同的相应条款,避免出大问题。但业内一些高管断然否认存在被剥夺抵押住房赎回权的问题。Dodd的警告未引起足够重视。

  前财长保尔森在2007年夏季召集金融业高管们讨论如何尽快采取措施,避免让更多购房者失去房产的会议。他此后再次召集会议讨论,并向业界施压。几次非公开会议带来的结果是,由政府支持的私人业组成了称之为“希望联盟”(Hope Now Alliance)组织。贷款机构承诺与非营利性的,并帮助购房者防止违约行为发生的信贷顾问合作。该联盟称,截至2008年底,通过安排借款人弥补所欠月供和调整贷款合同的条款,防止了220万起被剥抵押住房赎回权案件,但它未给出有多少借款人,因修改条款后仍未能减少月供而最终还是回到违约状态的数字。

  联邦银行监管机构去年12月的报告称,在接受贷款合同条款修改的客户中,有53%在6个月后又再次回到违约还款状态。这是因为通常修改条款后的合同会规定借款人月供数量较以前更高,而非更低。有人做过的分析显示,2.13万个按揭贷款调查样本中仅35%的借款者的月供数量下降;18%维持原样;而剩余的47%在增加。出现这一奇怪现象原因是,贷款者和有关中介在追讨前期应付未付款项、税收和与借款者有关的其他费用。(皖东)

  往期回顾:

  《商业周刊》2月16日当期封面:危险就在前方

  商业周刊2月9日当期封面:汽车业发展新模式

  《商业周刊》1月26日当期封面:经济难题

  《商业周刊》1月19日当期封面:鏖战困境之术

  商业周刊1月12日当期封面:硅谷创新不振之谜

  《商业周刊》1月5日当期封面:灾后再生机会

  《商业周刊》12月22日封面:有理由感到恐慌吗

  《商业周刊》商业周刊12月4日当期封面:脆弱的印度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