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战略·经营 > 正文
 

新加坡像一个国家公司 人是其唯一自然资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 09:40 《IT经理世界》

  一位刚到新加坡做生意的中国企业家说,称这个国家为“新加坡有限公司”是很恰当的。

  刘雪梅/文

  “我们国家面积小,人口少,资源不足。”在新加坡访问,几乎每一位受访的新加坡
政府人士、民间企业领袖都会以此作为开场白,然后话锋一转,“正是因为我们小,才能够做一些大国做不了的事情,我们的主要力量在于我们是创意的测试场,并可以作为通往更大市场的入口和连接点。”

  697平方公里,全国400多万人口,从人口和国土面积而言,新加坡无疑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国家”,只是马来半岛末端的一个小点。但它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却有着独特的地位。目前,世界前100强IT企业中的70家企业入驻新加坡,有来自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50多家孵化器和企业促进中心;157家风险投资基金齐集新加坡,管理基金总额达161亿新元(约合100亿美元)。

  一位刚到新加坡做生意的中国企业家说,称这个国家为“新加坡有限公司”是很恰当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只包括一个主要岛屿和西北以及南部的一些附属岛礁),更像一家公司,组织严谨,上下齐心。

  国家新定位:创新

  9月27日的“环球企都@新加坡2005”晚宴上,摩托罗拉亚太区总裁梁念坚从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手中接过了今年的“亚洲创新奖”金奖奖杯。获奖项目是由摩托罗拉设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开发的中文手机短信最新书写系统。这种手写识别系统已经应用于摩托罗拉去年11月在亚太市场推出的A668机型,而在新加坡市场上尚未推出,却已经拿了奖。

  “亚洲创新奖”是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亚洲华尔街日报》联合设立的。此次获奖的项目还有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为烦恼的青少年而设的“忧郁小王子之路”网站,马来西亚的“天然空调”,印度的“两栖自行车”、“改良水井滑轮”、“电子手杖”和“省力花生挖掘机”等等。

  新加坡为什么要耗钱耗力设立这样一个面向全亚洲的奖项?与它又有什么样的好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一直致力于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000多家跨国公司在此设立运营中心,其中60%选择新加坡作为区域总部。但是现在这一经济模式已经不再独特,虽然跨国公司仍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相继崛起,褪下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之一光环的新加坡必须另建一个平台:通过拓展海外经济空间、利用教育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及专注于研究与开发,从而推动一个创新的知识型经济体的形成。一年一评的“亚洲创新奖”设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即在于彰显了新加坡在亚洲乃至全球“创新中心”的国家形象。

  事实上,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建立独立国家以来,几乎每隔10年,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就要发生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先后经历了从最初的劳工密集型的传统工业到科技信息工业,再到目前的知识经济三个阶段。

  前总理李光耀曾说,新加坡不像中国香港,可以放弃制造业,它必须通过投资保留制造业,同时以更高深的技术增进生产力与保持竞争力,重点就是要引进高附加值的投资。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将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制造业GDP的贡献率在25%以上,服务业去年占GDP的13%。

  当天亲自为“亚洲创新奖”颁奖的国务资政吴作栋对1000多名全球企业家说,创新基本上是由生存与维持竞争力的意识所推动。由于缺乏天然资源和腹地,新加坡发展初期主要是依靠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以及政策上的创新。

  为此,新加坡专门设立了一个“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Research,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uncil),为政府在这三方面的策略上提供咨询。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这个理事会出访了经济高度发达的北欧五国,研究其如何成功组织国内资源,实现良好的经济增长。

  理事会建议政府将新的研发策略作为下个5年科技计划的一部分,将新加坡变成一个能吸引某些领域优秀人才的人才“磁场”,为长期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策略包括:未来5年内,科研和改革的经费将由2003年占GDP的2.15%增至3%;加强发展优势领域,如电子、化学、海事工程和生物医药,并投资在环境及水科技等新领域,在基础研究和直接的策略性研究之间取得平衡;鼓励科研活动,加强研发项目的商业价值。

  新加坡每年成立的高科技起步公司平均为3600家。与此相呼应,新加坡的创意基金业也越来越活跃。2001年底开始,有150家左右的创意起步公司获得了称为“种子基金”的“起步企业计划”的支持,因为有了基金的支持,新加坡的商业培育中心逐渐增加,如今已达95家。这些培育中心协助培育1000家企业。

  人是唯一的自然资源

  在去新加坡的飞机上,当天的《联合早报》头版有一条新闻,大意是政府督促一些尚未将旧窗户框换新的政府组屋的居民尽快行动,费用将部分由政府承担。现在约有9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建屋发展局的组屋里。建屋局是国家发展部属下的机构。新加坡政府就是这样,几乎事无巨细,把精力投注在非常实际和具体的事务上。

  在新加坡这个天然资源极为匮乏的岛国上,人是唯一可以掌握的自然资源,因此人力资源受到相当的重视。人力部(Ministry of Manpower,简称MOM)部长黄永宏也是国防部第二部长。在过去的20年里,在新加坡的各项国家经费开支中,教育支出从来都居第二位,仅次于国防预算。

  新加坡的策略是,用政府的经费来引导,形成一流科技人才的产业集群,发挥国际人才中心的效果,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人力部已经在海外设立了9个“联系新加坡”的据点,就像一家企业设的分公司一样,作为吸引和引进海外专业人才的前哨。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主动出击、全球搜才。例如,为了在生物科技产业上发挥世界级的影响力,新加坡和澳洲合资的E.S. Cell公司不惜巨资邀来主导复制多莉羊的苏格兰籍科学家柯曼(Alan Colman)。另外,新加坡政府还设立了“国家研究基金”(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资助长期性的策略研究项目。

  在这个崇尚精英教育的国家,新加坡政府人力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和再培训,促进终生学习和终生就业,最有效地使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新加坡是亚洲较早经历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国家之一,在两年前,人力部就对企业承诺,如果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人力部和全国雇主联合会将资助90%的训练经费。而且,不排除通过立法提高退休年龄的可能性(目前退休年龄为62岁)。但是,“我们不认为立法是全部的答案。” 黄永宏说,“我们有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雇主、雇员和工作流程。”他曾表扬过一些公司为配合年长的工作群体,对工作场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麦当劳根据年长员工的身高把店里橱柜的高度调低。或者,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老年员工因为远视眼看不清屏幕,公司花钱换个大一些的屏幕。政府甚至可以提供一部分资金给企业进行更换。

  谁在塑造新加坡

  在新加坡这个“国家公司”的组织架构中,如果说建屋局类似于“后勤部”,人力部类似于“人事部”,那么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简称EDB)就相当于“企划部门”了。实际上,从新加坡经济的每一次转型到若干具体措施的推行,EDB都是背后的一只积极的推手。

  “EDB的历史比新加坡建国的历史还长。”EDB助理局长蔡特鑫在9月26日的午餐会上回答记者的询问。作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EDB是1961年从原来的工业促进局改制而来的,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制订和实施商业与投资策略,协助加强新加坡作为商业与投资环球中枢的地位。

  EDB刚成立的头几年,派驻海外的年轻官员四处奔走,希望能吸引外国投资者来新加坡实地考察。而那些公司的执行长们连新加坡在哪儿都搞不清楚,还得转着地球仪指给他们看。李光耀每次访问美国和欧洲时,EDB都会安排他跟这些公司的头头脑脑会面或一起吃饭,以增进他们到新加坡投资的信心。去年,一本名为HEART WORK的书(中文名为《心耘:一群经济精英打造新加坡成为第一的关键历程》)梳理了EDB在建国40年中的特殊贡献。李光耀在序里写道:要克服瞬息万变世界的未知挑战,经发局自早期就有的生气勃勃、“万事皆行”的苦干精神必须永生不息。

  EDB的核心是1995年成立的国际咨询理事会,为EDB在全球和区域商业战略上提供建议和规划。理事会的副主席就是最近投资中国银行、建行和民生银行的淡马锡控股公司首席执行官、总理李显龙的夫人何晶。而14名成员是来自世界各国最知名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其中包括TCL的主席兼CEO李东生。

  通过投资,EDB将触角深入到了国家经济的每一个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新加坡的经济模式为什么被称作“国家资本主义”了,即通过国家控制的私人企业来进行投资,主导

资本市场。除此之外,EDB还为在新加坡开展业务的国内外公司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为新加坡培养了一代的领导人与企业人才。

  9月28日,微软新加坡公司和飞利浦新加坡公司首次成为EDB推出的“以新加坡为基地的企业促进计划”(LEAP)下的外国伙伴。EDB主席张铭坚说,希望新加坡本地的10万家中小企业及一些起步公司,可以和7000家跨国公司及其他大公司有所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企业生态。数据显示,不仅新加坡本地的起步公司越来越多,外国人在新加坡设立起步公司也有增加趋势,2004年新设的起步公司中,有1/6来自外国。

  今年,EDB还拨出3000万新元设立“商业天使计划”(Business Angel Scheme),借助天使投资的经验和网络,发掘并资助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起步企业。无论是本地或是外国企业,只要在新加坡注册并在新加坡有业务,都可申请商业天使计划。EDB估计,此计划到2007年将可为经济带来约10亿新元增值,并制造5000个工作岗位。这些公司当中,有11家年营业额已超过100万新元,70%的公司已成功地将个别的创新概念开发成产品或服务并推入市场。

  相关文章:新加坡:中国企业的“码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