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中国式危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 00:41 中国经济周刊 | |||||||||
文/袁志政 “这是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坏的时刻。”用狄更斯这句话来描述2005年以来的中国市场再准确不过了。 这一年可以说是跨国企业的中国危机年:广本、亨氏、宝洁、卡夫、强生、联合利华
在跨国企业大举进入中国的同时,跨国企业在中国各种各样的危机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与中国政策相抵触、劳资纠纷、品牌信任危机、产品质量问题……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问题构成潜在或现实的危机事件,而对危机事件处理不当、导致对企业或品牌造成伤害,已经成为阻碍跨国企业们在中国继续迅猛发展的绊脚石。 危机事件不仅仅是跨国企业的,我们回顾一下2004年发生危机事件中国企业:三鹿奶粉、伊利、巨能钙再到创维高管被拘等等,我们就会明白,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危机是无时不在的。 对于发生危机事件的企业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已不是危机本身,而是如何读懂中国商业社会的特殊规则,并以最佳方式进行危机公关处理。 《考验》一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从危机预警、危机意识提高到危机处理的各个方面,从实战分析的角度对近二年来企业所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剖析,同时对跨国企业及本土企业在危机处理中的得失之处进行了点评,作者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危机的应对方案,这些对中国企业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参考。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品牌犹如瓷器,广告让瓷器增值,却不能让它安如磐石。企业不应惧怕危机的到来,因为危机是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必然会碰到的障碍。领导者在危机到来之时一定要应对有措、进退有度。企业在危机出现时的应对反映了企业的公关能力,同时也反应了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成熟的企业应该致力于建立一套健全的危机处理系统,力求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或者在危机出现之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 眼界决定高度。一个企业的危机公关意识有多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有多强;一个企业对危机的预防与处理的效率如何,就决定此企业能在波浪汹涌的竞争场上行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