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战略·经营 > 正文
 

走出去的悖论与假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15:15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长辉

  时下,又听到很多人谈起经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了,而且日渐热闹。燕归来,曾相识。

  当国门初开,外国跨国公司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时候,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讨论曾着
实热闹过一阵子。有意思的是:这些理论今天又被重新提起了,不再是因为引进来的问题,而却是因为中国企业自己要走出去了。然而,当人们再回过头找到这些理论试图用它们说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却遇到很多尴尬。娶媳妇和嫁姑娘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就拿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的Dunning教授所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模型来说,这个模型在适用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让我们看到一些悖论。我这里简单提两个悖论。

  所有权优势悖论

  所谓的所有权优势是指:一个企业从本土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成为跨国公司,需要有一种为自己所有的优势,这种优势第一是可以通过组织机制进行跨国间传输,第二是可以抵消其海外子(分)公司作为“老外”的劣势。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近25年的“引进来”的历史进程中看得很清楚了。以

可口可乐、摩托罗拉、宝洁和沃尔玛四个跨国公司为例,它们都拥有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并且富有国际管理经验。除此以外,可口可乐的所有权优势可能主要在于它的那个秘方,深入人心的品牌和一贯坚持的1+X灌装管理模式;摩托罗拉的所有权优势可能主要表现在它的领先的技术和卓越的质量管理;宝洁的所有权优势可能主要反映在它的一流的协调和平衡全球整合与当地市场反应的能力;而沃尔玛的所有权优势的根基则是它在本土几十年打造的内功和十年来在国际市场开拓的经验的积累,以及它那始终如一的强大的企业文化。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仿佛镜子一般,举着这些镜子让我们在理论和现实面之间感到困惑。我们的困惑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依赖的所有权优势的基础是什么呢﹖

  区位优势悖论

  区位优势这个概念是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去哪儿”问题的。其中道理最简单明了不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发生在那些能使投资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显现出来并足以抵消自己的“老外”劣势的区位。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同样从外国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看得很清楚了。中国之所以在过去的若干年时间里成为引进外资的超级大国,就是因为中国有很多其它国家和地区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包括工资、劳工素质、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在中国内部,我们也看到沿海特区和政策优惠力度大的地区对外资更有吸引力,这同样说明区位的差异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结合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如虎添翼,使竞争优势越发了得。

  然而,这恰恰是悖论之所在:一方面,全世界都看好你们家这块风水宝地,都来你这投资发达,而你却偏偏要抽身出走,这是何道理呢?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所去的以及要去的那些区位的优势又是什么呢?

  因为有了这些悖论和类似的一些困惑,有人就断言说这些西方管理理论都过时了。这却是太夸张了。像日本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崛起一样,中国的企业的成长必然会为管理理论贡献新的元素,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向前发展。但要说我们中国企业的实践能一下子把现有的理论掀翻了和颠覆了,那纯粹是无稽之谈。理论永远都需要修正和创新。但所有的知识都具有继承性和积累性。旧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仍然有效。

  优势不明

  回到所有权优势悖论的问题,如果以下两种可能的情况的任何一种存在,那么我们就不能完全推翻现有的理论框架。

  第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我们的企业是出去了,但并不代表它们一定就有所有权优势。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就会遇到国际经营困难,甚至招致失败。而这一点却正是所有权优势理论所预期的。实际情况会不会真是这样呢?不好说。我这里这样说可能会遭国人嫉恨,因为显得小人之心,幸灾乐祸。我这里不过是要演绎一下理论与现实的对接可能。2003年12月22日,蓝星集团宣布与双龙汽车在韩国首尔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收购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要把这样的现实与理论对接,坦率地讲,我只好说确实看不到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是什么。当然,这个并购案并未成功。并购没成功倒是一件幸事。这种情况也许只能说明一句老话——无知者无畏。我们有企业当年到秘鲁去办矿几乎就是在无知者无惧的状态下去的,结果几乎是折戟沉沙。

  当然,就走出去的一般情况而言,我们现在要谈论投资绩效恐怕还为时尚早。我以为,如果没有什么优势或者优势不足,坦然承认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回顾一下日韩企业的早期国际化进程,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当年走出去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丰田和现代到北美开拓市场和进行当地生产的初期都曾遭到重创。这又绕回到了前面提到的所有权优势悖论:如果没有优势或者优势不足,那么它们又为什么会出去呢,而且不但是出去了,还取得了今天如此骄人的业绩?

  第二种可能的情况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这种所有权优势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走出去的一些企业如联想、TCL、海尔是有某种所有权优势的,但问题是我们自己还没有弄懂这种所有权优势是什么。

  上个世纪日本企业崛起曾给世界管理思想库贡献了很多概念、框架和理论模型。说不定中国企业的成长实践所蕴含的思想元素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所知道的是,我们的企业虽然可以出手不凡,标出高价,但那不是所有权优势所在——不管那是来自国家资本,股市圈的资本,还是靠多年卖鸡毛掸子攒的血汗钱。除此之外,我们也许就知道“我们走出去了”这一事实本身。

  假说待验

  回到区位优势悖论,有两个理论假说是值得一提的。

  一个是所谓的“差一拍”说。这个假说秉承区位优势理论的思想,预期中国企业的区位选择会是那些比

中国经济发展稍差一拍的国家和地区,因为这样既能保证中国企业走出去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对竞争优势,又能保证投资回报的可靠实现。TCL电工到越南合资建厂就属于这种情况。某些中国汽车企业开始到伊朗等中东和非洲国家设立组装厂也属于这种情况。然而,反例似乎更加夺目。TCL收购的两大外国企业:一家是德国的一家是法国的;联想把总部搬到美国,开始慢慢消化它一口吞下IBM的电脑业务;而最近发生的海尔和中海油等中国企业的跨国收购案,虽然一波三折,但却被炒得沸沸扬扬。新闻印象,也许不足为凭。为此,我搜集和整理出一套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了在1985年至2002年上半年间中国企业通过股权合资的方式走出去的中、大型合资项目信息。其中,共有325个已经实际完成的合资项目有具体的东道国信息。从这325个项目的区位选择分别情况看,中国企业的海外合资项目倾向于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北美、欧洲、澳洲和东南亚的日韩新台地区一共吸引了160例之多。还有14例分别在东欧、俄罗斯和南非,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也较高。这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并不支持差一拍的假说,反而呈现出逆流而上的跳跃性。

  另一个是所谓的“制度逃逸”说。Khanna和Pelapu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曾发表一篇论文,提出了一个Institutional Void的概念,这个概念大概可以翻译成制度失效,因为Void可以指已经存在的但却失效的物件,如一张写上Void的支票就不能再用了。他们提出这个概念是试图说明为什么在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西)企业采取聚焦战略是危险的。因为在这些国家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如资本和劳工市场),企业只好通过把外部市场内部化,从而逐渐走向多元化。然而,在开发的经济下,企业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逃避或者逃逸。在国际商务中,制度逃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很早就利用像英属处女岛这样的税收天堂。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学得也很快。我们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有大量资本流向这些自由岛再返回大陆以外资面目出现的。如果单纯是这种情况,反倒是对Dunning区位理论的佐证。但如果对其它非税收天堂区位的选择也属于制度逃逸的话,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了。和前面提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一拍”不同的是,制度逃逸可能揭示企业在国际化时代对国家间存在制度“势差”的战略应对。我们需要研究这个制度“势差”和对它的战略反应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应该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也许还是前面说的那个悖论,即:为什么那么多外国跨国公司看中了我们这块风水宝地,而我们自己却要逃逸?

  中国为什么?

  ★ 中国企业的海外合资项目倾向于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逆流而上的跳跃性。

  ★ 为什么当跨国公司为中国疯狂时,中国企业却要开始逃逸中国市场?

  (作者系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副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2007)《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区位与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项目主持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