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英国人怎么从开发商身上拔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1:08 中国经济周刊
郝倩 之前在国内,与一个开发商探讨“地王”的频频出现,会不会是房价急速上扬的原因之一。原本和颜悦色的他当即就板起了面孔。 我估计拿这个问题问国内其他开发商,其中大部分都会有这样的反应。毕竟,经过拍卖或是挂牌,付出“天价”拿到的土地,谁不指望它赚钱?掏出去的真金白银总得从购房者身上收回来。 也有城市规定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小区,必须配建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房,但目前仅是极少数的试点。 来到英国后,我发现这里的情况大为不同。 从对于“房地产开发”的英文翻译就能看出点端倪——speculative development。Speculative是投机的意思,“投机”一词在中文中带有贬义,但是英国人就乐意在“开发”前面加这么个词。 既然是“投机”,开发商赚钱自然就不会那么顺利了,总得费一番周折。 英国的土地是私人拥有的,地价也很高。更让开发商头疼的是,按照英国现行的规划许可,即使费尽周折拿到一块地,没有政府的许可,谁也别想盖一砖一瓦。 作为交换,开发商即使一百个不乐意,也必须要盖些社会住房出来。这是英国开发商要赚钱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对于开发商,或者一些土地主利益的牺牲,其实也是政府公共补贴的一种体现形式。大体来说,英国有20%到50%的“社会住房”(类似于国内所说的经济实用房)是通过这种体制实现的。 与此同时,这些占一定比例的社会住房,不管是拿来卖或是租,开发商都必须要保证它们与市场出售的房屋同等质量,而且所处地段有可能与市场出售的房子相当。这些住房最终会移交给相关管理机构,用以作为社会住房的长久储备。 开发商要盖房子,前提就是要和政府进行“协商”,这一协商的过程可能要比与土地所有者谈价钱买地还要麻烦。不为社会作贡献,就别想赚钱。英国房地产业的规则就是这样的。 传统的英式住房,一般为两层楼,前面可停车,后面有花园,受到很多英国人的喜爱。这种住房,在新建的社会住房中,已经十分少见。伦敦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层,城市开始从“横”向“竖”发展。 以前英国人都是以“公房”为主,政府出钱盖,老百姓住,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甚至一些英国人都没把这种房子当作“福利”来看。这其中当然也有一个主要的背景,英国很多地区在经历二战后几乎夷为平地了,政府盖房子给百姓住,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时候,也是英国“公房”大量出现的时候。 可是现在,政府也不乐意掏那么多钱,慷慨地解决住房问题了。在英国部分地区,“注册社会房东(Registered Social Landlord)”或“住宅协会(Housing Association)”就开始出现了,这些机构都是非盈利性的,归一个非政府机构“中央房屋社团(Housing Corporation)”管理。中央房屋社团每年从政府得到预算,之后再网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在自己的土地储备上,进行社会住房的建设,供给社会中的社会关键劳动者(Key workers)或者其他符合条件的申请者。 英国现行的住房保障体制,让开发商和政府、以及这些民间的房屋机构有了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从房地产开发中谋利,并非“像卖大白菜一样卖房子”那么简单了。甚至就是社会住房定价这样的环节,都可能由独立的第三方调查完成。 Pocket是伦敦的一个开发商,他的公司开发针对社会关键劳动者的、价格相对较为低廉的“可负担住房(affordable homes)”。顾客也定位在中产阶级中收入相对比较低的那些工作者。 Pocket设计的房子中,有一个项目是37.5平方米的一房一厅,上市之后,预计售价可能为市场价格的80%左右,大概在15万到18万英镑。 就是这样精心设计的房型,我的一个英国朋友仍然认为,这种房屋并不是英国传统意义上的“可负担住房”,最多算是便宜的房子。 他举例说:一个两房一厅的公寓,市场价格大概在30万英镑左右,但是按照英国目前可负担住房的销售标准,合适的购房者可以只购买房屋25%到75%范围内的部分股权,如果是购买50%,就是15万英镑。其余的部分,每个月支付固定“租金”就可以了,没有人会强迫你一定要购买整个公寓的使用权。如果以后你有需要,可以申请接着购买剩余的股权。在英国人的观念中,购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由于开发商们规划建设的就是这种“让人们买得起”的房子,所以他们也可以和政府协商,提一些条件。比如提高住宅容积率,或是减少一些配套设施。 比如说,盖一个拥有24套商品房的公寓,可能要盖20%的社会住房;但是如果要全部盖成社会住房,则可能容积率会提高一倍。同样的一块土地,多盖出一倍的房子来,这样一算,即使价格低于市场价,开发商依然有利可图。 同时,由于这些开发商在市场上获取的土地都是面积略小的项目,又是提供有保障性质的可负担住房,所以,他们可以选择在交通便利的位置建设房屋,而不提供车位。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英国规划系统体现出的变通性。开发商必须为社会、为低收入人群做贡献,在他们做贡献的同时,可以从政府获得一定优惠。这也是开发商本身在市场生存的保障。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