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驾马车引领SOHO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 14:38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胡 钰 北京报道

  招牌:概念营销

  SOHO中国是为数不多的从概念营销中掘到重金的地产企业。十年前,当时的SOHO中国才成立两年多,潘石屹和张欣敏锐地捕捉到了一股新生力量的崛起,那就是林林总总的中小公司;而且用不了多久,这股力量将不再是京城的点缀,而是遍地开花、势不可挡。SOHO概念的推出,无疑极大地迎合了这些追求灵活多变的新生代企业主的需求。

  SOHO现代城是SOHO中国的第一个项目,从1998年开始销售便业绩不俗,销售总额已达40亿人民币。随后,潘石屹将SOHO的概念不断复制,屡试不爽。

  其实,玩概念的背后并没有那么简单。就在现代城进入销售关键期的时候,北京的入住纠纷成了一大现象。因为这一年正逢北京第一批商品房集中交房入住,购房者的满意度很低。此时的潘石屹竟然站出来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一吃就是两个:第一个进行大规模精

装修的商家,第一个提出“加10%年息无理由退房”。此举之下,SOHO现代城才得以顺利推进;方案实施一个月后就告结束,只有12户居民退房,两套遭退的房屋随后又以超出原价20%的价格拍出。

  不过,潘石屹夫妇对“概念”的运用一直是热情不减。建外SOHO推出的是“最时尚的生活橱窗”,以商业文化活动作为主打。“

长城脚下的公社”更是把概念玩出了花。这座由12位亚洲最顶尖的建筑师设计的高档酒店,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的新十大建筑奇迹,而潘石屹夫妇不仅是投资人,更被外界称为是这座建筑的创意人。

  价值:核心地段

  在潘石屹看来,

房地产业的制胜信条是:“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

  在CBD起家的老潘要守住这块风水宝地并不是一帆风顺,黄金区域土地有限,拿地谈何容易。在2006年业内传闻老潘将转战天津、上海,正当人们观望猜测之时,今年3月三里屯47万平米的土地宣告落入老潘囊中。5个月后,北京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北京前门大街改造项目也牵手老潘。“SOHO中国目前的土地储备足够未来5年的开发。”老潘很自信地对记者说。

  不过,SOHO中国要拿着仅12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去敲开香港联交所的大门,许多人就觉得不可思议了。面对极其在意土地储备和固定资产价值的香港投资者,潘石屹诚恳地告诉他们,SOHO中国是重土地质量而轻数量,是要通过创新产品来实现土地附加值的最大化。

  SOHO模式全国复制的客观条件已日渐成熟,但想拿到当地的黄金地段并不是说句话那么简单。刚刚成功上市的SOHO中国认为,还是会先把家门口的事情忙活好,用老潘的话说就是:“占据制高点远比盲目跑马圈地更重要。”

  模式:散售个人投资者

  2007年中秋,山西太原的五一广场出现了一个硕大的月饼造型,还有十万块免费品尝的月饼,而回报活动的主办者是远在北京的SOHO中国。这一意味深长的行为背后是SOHO中国和山西的商缘。据了解,目前SOHO项目的销售业绩中,山西人超过三分之一。SOHO中国散售个人投资者的经营模式在山西帮中取得了最大的效应。

  SOHO中国的目标客户一直都是中小企业和身价不菲的个人投资者,而且是重在销售。据了解,目前SOHO中国总资产的近70%都来自于销售部分,由此赢得的快速资产周转率也成为老潘颇为骄傲的一点。业内人士把SOHO中国的模式与阿里巴巴做类比,虽然行业不同,但都是汇集庞大的中小散户群的力量,集小流而成大河。

  SOHO中国常用“鲜有竞争”这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经营模式,理由有两个:一是当地开发商多半重住宅地产,而SOHO中国全力以赴商业地产;二是海外商业地产商多为持有型模式,而SOHO中国是把项目以层卖出。说其另类也好,非主流也好,反正SOHO中国就是以这套招式杀入了京城地产界的重阵。

  老潘在博客上说,SOHO中国的商业模式经过了12年的市场检验,上市后只是对这种模式的放大和做小的调整,并不会有大的改变。

  是坚持还是调整?个人投资者的价值储量究竟还有多大?独秀于地产圈的SOHO模式将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来考验、证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