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中小企业转型失败谁之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 13:14 《中外管理》

  晓庄

  最近,越来越少听到“惟一不变的就是变”这类误导性超过启发性的话了。慢慢摒弃浮躁、日臻成熟的中国企业,在转型的道路上,需要走得更稳健、更理性……

  案例

  信牛公司曾是业内一家较有实力的广告公司。但是随着1999年到2001年中国股市的牛气冲天,信牛也开始了涉足证券业的战略转型。

  为了不影响原来的广告业务,信牛先是与一家著名股票分析软件开发商合作。作为该软件的区域销售代理,信牛的证券业务很快实现了赢利。而随着这款软件销售的异常火爆,自认为已经驾轻就熟的信牛也禁不住诱惑,不再满足做吃苦受累的销售代理了。

  最终,经过全体高层讨论,一致决定自己开发软件!随后,老板通过关系为公司找到了相应的人才进行软件开发,开始了边继续代理销售边

自主研发的阶段。半年后,信牛研发的
股票
分析软件一经推出,市场反应非常好。

  于是,信牛的销售队伍在3个月内迅速扩张到300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工资成本、市场拓展费用、广告投入等各种成本费用的大幅增加,而投入产出比却在持续下降。不久随着全流通试点的启动,中国股市陷入了长达四年的熊市。而因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使信牛软件深陷困境。

  虽说信牛软件的启动很顺利,但需求资金量比较大。于是信牛从原主业广告公司的业务利润中抽掉资金来支持软件开发,从而影响到了公司广告业务的开展,而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但当信牛软件的迅速低迷、前期运作成本的居高不下时,原来的广告业务不仅无力支援,自身也已然崩溃了。

  不久,全线溃退的信牛开始大规模裁人;不久,信牛已经发不出工资;不久,债主纷纷堵在门口……于是仅仅三个月,曾经红极一时的信牛公司就在“转型”声中灰飞烟灭了。

  我们不难发现:此类悲剧在其它行业也时有发生。比如:1998年大量家电企业转型涌入计算机制造业,1999年近百家上市公司转型进入生物工程产业,以及近几年很多企业都在纷纷进入汽车制造业、手机业等。但结果,也如同此案例一样,大多血本无归。大企业尚且如此,小企业更悲惨。

  能“熬”,何必去“转”?

  那么,对于那些身处周期性行业的中小企业,应该以何种心态面对外界的转型诱惑呢?

  要知道,转型一定会有风险。因此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企业进行评估,是否到了非转型不可的地步,或者自己是否有充足的实力去应对转型中的各种风险。

  阿里巴巴的马云曾说过一句话:今天是一个很糟糕的日子,明天可能是一个更糟的日子,但后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而阿里巴巴能有今天,就是因为它在互联网的寒冬中能“熬”。因此,意欲转型的企业要对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财务状况、人才储备、业界地位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果自己具有熬过这个“冬天”的实力,可以等到“阳光明媚”的那一天,我们又何必冒充满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去转型呢?此时,固守也许比去趟一个不知深浅的水要好一些。

  也许有人会认为:坚守老本行是没出息的表现。但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你该做、会做的事情都没做好,不该做、不会做的事情你就能做好吗?成长中的企业时刻面临名利诱惑,在左顾右盼中反倒会失去企业的根本。这就像孙大午提出的0和1的比喻:中国企业的特点就是有了1之后,就会把精力不断花费在后面的0上,直到眼里只有0而没有1,而走向迷失。结果等你发现1出了问题时,你有多少个0都救不了自己。因此,如何抓住自己的本份,可能是我们企业面对浮躁的社会时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多元化转型也只有在不影响主业发展(原主业只要还有发展前景或造血能力)的情况下,或者说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和资源时,才适于尝试一把。同时,做企业如果有了赌博心理,恐怕就离倾家荡产不远了。

  看清多元化了吗?

  如果经过深入的产业、市场、政策分析,企业一定要转型,我们也一定要选择与自己业务相近的行业去做。有专家就曾提出:专业化和多元化并不是说你做了两个行业,就一定是多元化;在一个行业里做,就是专业化。关键要看你这两个业务属性的相关性有多大。

  就像案例中信牛从广告到股票分析软件,虽然看似距离很远,但是他们其实都是在从事销售工作,只不过前者是B2B,而后者是B2C。然而信牛从代理软件转而进行研发软件时,这个跨度就非常大了!何况转型后,信牛从软件研发到生产,再到最后的销售整个产业链都要做,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信牛这第二次转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转型。

  海尔的张瑞敏曾说:任何决策一定得做两次。也就是做决策时一定要考虑这一次决策的下一次决策怎么做。绝大多数企业的失败绝对不是初始决策有误,而是第二次决策错了,或者压根就没想好再第二次决策。

  环境选择?战略选择?

  十年前寻呼机与近两年的

小灵通技术,在通讯史上应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UT斯达康作为小灵通技术的领军企业,虽然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局限性,但依然没想到“冬天”会来得这么快,于是裁员、转型接踵而来。对于已经在美国上市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面临行业周期尚且慌乱了一阵,那中小企业究竟是该转型还是固守?还是靠运气?

  西方有两个著名的理论:一个是环境选择理论,一个是战略选择理论。

  前者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一致,认为企业通过调试适应环境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新的企业来适应新的环境,尤其在一个环境里越久的企业就越难改变;后者的观点则认为企业可以适应环境,可以通过明智的战略选择完成企业转型。

  在现实中,从长期看,更接近于环境选择企业,比如:大企业、国有企业更容易生存,但同时,一旦整个产业出现问题,也就在劫难逃了。从短期来讲,企业是可以通过战略调试而生存下来的,正所谓船小好调头。因此说,从短期看,死的是中小企业;而从长期看,死的则是大企业。

  想过转型的社会责任吗?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企业家拥有两条街的商铺,他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就是要把这两条街做成特色街。有的人拿着重金来承租,他也不租。他说:“我不只是想赚钱,我也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如果不相关的行业租了我的房子,就影响了这条街的形象,给我再多钱我也不租。”他看到的已经不是金钱和财富,还有他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永远不只是张瑞敏们那些人才该想的事。企业对于员工和社会承担责任,员工对企业才愿意承担责任。因此,老板在做转型决策时,如果你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利益,那市场能回报给你的,恐怕你只有自己去体味了。

  为此,关于“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清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些命题,企业家们不妨时刻清晰地提醒自己。尤其面对转型时,贪婪、侥幸和赌博的心态,往往只会让人乱了方寸,铸成大错。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