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前智 > 正文
 

技术劣势也能变为优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 20:18 《中外管理》

  本刊记者 王小燕

  “市场换技术”是否是有效的技术发展战略?中国企业技术突破有哪些途径呢?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的全球副总裁孙健对本刊谈了他的看法。

  市场换技术成效几何?

  《中外管理》:您如何评价中国企业以市场换技术或股权换技术的效果?

  孙健:这不能脱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在以前的历史背景下,这个战略还是起到了它应该起的作用。以汽车业为例,将我们的邻国印度作为对照,你会发现: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印度汽车工业的前面,在这个过程当中,市场换技术的战略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公正地说大部分的目标都达到了,其贡献不应简单地加以抹杀。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在过去更多地强调了简单地获得技术,而没有强调怎样同时培养我们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沿着整个汽车的价值链来看,我们获得的能力更多地是在下游,如:采购、制造,包括营销,但在产品研发方面没有获得预想的成果,差距还比较大。

  《中外管理》:那您认为现阶段市场换技术是否还是一个合适的发展战略呢?

  孙健:这要看不同行业技术掌握的程度,以及技术本身商品化的程度,就是这些技术通过出钱是否都可以获得。以前这些技术之所以要拿股权或拿市场去换,是因为这些技术都被大企业所垄断。如果未来的结论是这些技术大部分已经成为商品,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这些技术供过于求,那我认为政府或行业的决策者就应该重新进行调整了。

  能力培养不能靠“拿来”

  《中外管理》:像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这样外方开放全部数据库、本地产生的知识产权留在中国的模式,是否是值得借鉴的?

  孙健:如果能够把本地开发产品的知识产权保留在合资企业内,我觉得是应该做到的。汽车行业到现在为止没有太多这方面的努力,大多数产品都不是在当地开发的,而是在跨国企业国外研究中心开发的,在中国做的大多数是一些简单本地化或标定方面的工艺,所以真正的知识产权大多数还留在国外企业手里。

  当然,行业本身有行业的特性,汽车行业所需要的产品开发投入非常高昂,需要有全球市场的支撑,才能把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进行有效分担。如果这方面没有得到外方合作者的充分理解和配合的话,单靠一个合资企业的力量是很难的,这也是一个事实。但也并非不能做,因为有些产品我们目前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产销量来支撑产品的独立开发。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的例子也证明了:如果能创新性地针对中国市场进行独立开发,也是有可能走通这条路的。

  《中外管理》:我们在引进技术之后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研发能力?

  孙健:长远来说,企业研发能力的建立必须要依靠企业自身,简单地靠拿来恐怕是很困难的。第一不排除跨国企业在技能方面的保留,到目前来,看大多数国外企业在这方面是非常小心地保护他们自己在产品开发方面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两条腿走路,自力更生,逐渐地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合资企业应该早一点就开始做研发方面的工作,因为它们具备更好的能力。不是说全部的合资企业产品都自己来研发制造,至少部分产品应该由合资企业自己来承担开发的工作,而且把它从一开始就列到议事日程上去。

  《中外管理》:很多观点都在拿韩国和中国作比较,认为韩国是比较典型的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突破的国家。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孙健:国外的经验未必能够成为太好的借鉴,因为大家所处的历史环境不一样。比如:韩国之所以本土的产品研发能力能在很短时间内提升起来,第一个经验是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对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日本企业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政府对本土市场的保护,因为在你起步初期,确实需要对比较稚嫩的产品开发能力给予保护,需要有一个市场进行支持。这在10~20年以前还是可行的,因为一方面全球产能还不是那么巨大,另一方面行业全球化还不如现在那么风行。未来这条路是否可以通过这样一种闭关锁国、把市场保护起来的方法来做,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从其它国家来看,也是有相当多的政府支持和保护。

  但就经验而言,企业本身从一开始就重视研发,做大量投入,这是很重要的。中国企业在自主产品开发方面,总体来看并不太令人满意。这可以看出:企业领导人的眼光能不能放得更长远,把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作为企业最主要的一个核心竞争能力来培养,而不是只满足于当前的一些市场份额或者盈利状况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