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新浪财经管理专栏_天强公司 > 正文
 

MBA学院是否等于俱乐部:商业成功与教育失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 15:22 新浪财经

  祝波善 天强管理顾问 总经理 首席咨询师

  前段时间,CCTV2套“中国财经报道”栏目连续两周播出了关于MBA的节目,围绕MBA教育的成败得失,来自商学院、企业界、媒体界和MBA学员的各方人士众说纷纭。笔者作为一位管理咨询界从业多年的人士,曾给国内几所知名MBA学院做过讲座,对MBA教育现状有较多了解;同时,由于职业关系,常跟客户企业的高层领导探讨MBA人才使用问题;也亲自聘用过
MBA学生,跟他们有过工作上的直接接触。在此,我想就我的观察、经验、体会和思考,对国内MBA教育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商业的成功与教育的失败

  总体上说,国内MBA教育给我的感觉是——商业的成功与教育的失败。说商业的成功,是因为MBA学院学费昂贵,少则三五万,多则数十万,恐怕居国内各学科专业之首。因此,各大商学院几乎都是MBA专业开设不久即开始赢利。而且这些MBA学院自身都有很强的商业意识和运作能力,提出的口号是“对学生就象对客户一样”,把教育产业化。

  再就MBA学院功能来看,不管是从学校角度,还是MBA学员角度,谈的最多的是交朋友、拉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这种平台功能定位更象是商务性质的高级俱乐部。加入后,它带给你的是身份、地位、人脉和商业机会等。

  但如果再往深处追究,MBA学院难道仅仅只需具备俱乐部功能就可以了吗?如果是那样,我们何不直接参加一个俱乐部,还用得着付那么昂贵的学费和宝贵的精力吗?

  而与俱乐部式的商业功能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MBA教育功能的不断弱化。

  人们垢病最多的是MBA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杨斌博士就曾反映,他为几所MBA学院学生主持毕业答辩时,有不少学生难以在三到五分钟内高度概括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说服别人。而这是现实实践中一个真正的管理人士必备的素质。

  另外,各MBA学校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的雷同、高水平师资的匮乏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等都不同程度上影响到MBA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国外的MBA教学是在设计好的情境下“做案例”,而我们的MBA课堂则“变调”为“学案例”,没能跳出传统应试式课堂教学的误区,也就难以培养出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真正合格的管理者

  小胜与大胜

  从各大商学院培养出来的MBA人士本身看,同样也有值得思忖的地方。

  稍稍浏览一下MBA学院的招生简章,不难发现,MBA人士定位几乎都是未来商界精英和领袖人物,与此相随的是令常人向往的巨大财富与成功。让许多即将报考MBA的人士心动的也是商业调查统计的数据结果:“毕业4年之后,全日制MBA毕业生平均年薪达到13.7万元,是入学前的2.8倍,平均只需1.9年即可收回投资;而在职毕业生目前平均年薪达到13.1万元,是入学前的2.2倍,毕业后平均1.2年即可收回投资。”

  这里面显然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MBA精英人士的成功简单的等同于商业的成功。我们并不否定个人追求财富增长、高薪、高职,但如果完全以此为标准来衡量MBA人士的价值,而不考虑道德和诚信因素,恐怕是不够的。在美国,MBA学生毕业时如果已经与一家用人单位定下就业意向,再与其他单位签约,是要被作为严重不诚信事迹记入个人档案的。这方面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我们知道,“小胜在智,大胜在人”,尤其MBA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商界精英人士,更需要具备精神层面、道德层面、心理层面、人际方面的综合素质。具备了这些,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成功”。

  二是过于强化精英概念,造成MBA人士心态浮躁,患得患失,不能以成熟的平和之心对待工作和周围的世界。他们脆弱的神经压迫下通常表现为两个极端:自卑与自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就提到:“念了MBA出来以后,可能有不少学生有优越感,觉得我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的作用好像是低了,但是我觉得实际上他还是没懂真正一个管理者的成长。”。其实,这同若干年前把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错误教育理念和模式没有多大差别。事实上,没有工作、生活的长期历练,MBA很难一步到位成为合格管理者。

  再者,过分看重MBA教育的短期收益,三五年就想捞回成本,这也是很多人读完MBA后发现没能“一步登天”改变命运而倍感失落的原因。当这种短期行为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普遍现象的时候,将是我们MBA教育最大的悲哀。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真正合格的管理者需要站在世界舞台上整合全球资源,我们更需要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和远大抱负的管理人士而非机会主义者。

  转型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MBA?

  根据美国一项研究,MBA教育的发展情况,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是成正比的。社会对MBA需求的增长,总是跑在GDP增长的前面。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高速发展期,据专家预测,目前我们至少还需要30万MBA。

  但这里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快速发展的中国需要大量的管理者,但管理者不能和MBA直接划等号。这种观点早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大师之一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一书中已有详尽阐述。因此,我们眼下更应该思考的,不是要培养多少MBA,而是培养什么样的MBA。

  正如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有社会属性一样,MBA教育也有社会属性,要立足于它存在的环境。转型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比国外更为纷繁复杂,危机和变数更不确定,这些无疑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有历史责任感、战略眼光和巨大抱负的真正的工商管理者和企业家,他们要能甘冒风险、不计得失,且能在承受巨大压力下进行变革,寻求企业、产业的突破和发展。

  回过头来再反观中国的MBA教育,我们或许会多了几分现实的清醒和历史厚重感。当务之急,MBA教育最需要做的,恐怕是理性的回归。我们需要回到事物最根本的层面,反思MBA教育的本质。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MBA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而不只是形式,然后再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践,加以创造性的应用,这才是MBA教育的灵魂所在。

    稿件来源:天强管理顾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