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决胜未来商业的四种根本性力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 10:39 《中国企业家》 | |||||||||
既然关系、机会和垄断都不足以确保企业高枕无忧,那究竟什么才是决定未来基业长青的根本性力量呢? 文/冯仑 盘点2004年,宏观调控声声入耳,步步为营。微观变革,死地求生;公司春秋,企业
一般而言,公司必须经历三次转变,才称得起成功。其一,由做项目转变为做公司。创业起步,公司架构简单,人手不足,老板必须亲历亲为,所有精力都围着项目转。但如果一味如此,不能在掘得第一桶金之后迅速转型到办公司、管理公司上来,即解决如何依靠公司的组织连续生产(项目)的问题,那就会很快被项目或简单的生产规模扩大所拖死。其二,由做现在的公司转变为做未来的公司。一个公司正常组织生产经营并不难,难的是十年、二十年连续不断地增长,傲视同侪,领袖群伦。这就要求公司有良好的战略和管理能力。其三,由做对股东而言有价值的公司转变为做能够改变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创造新的商业文明的企业。 所以,研究决胜未来的力量,就是寻找决定这三种转变的规律性的东西。 迷信“关系”办不好公司 在普通的中国人中,最相信的是关系,以为关系可以决定一切,面子才是生产力。所以在构筑未来的发展空间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广结善缘、膨胀人脉、寻找靠山。其实,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不难看出,把一切成败寄托在关系和人情面子上,实际上就是想绕过一切正常的管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取得某种凌驾于制度之上的特权,从而获取具有垄断意义的机会和利润(所谓“寻租”)。“关系”越盛行的地方,制度就越遭到践踏;制度越无尊严,关系就更加重要,越发有面子,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相信关系的人,从来不把制度放在眼里,权力身边的“关系”之所以违法乱纪的机会多,便是这个道理。 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办企业来说,事实恰恰相反,关系不仅不是决胜未来的决定性力量,反而是导致公司瓦解的毒药。例如:一个人开车闯了红灯,如果交警是哥们,就可能不仅不罚款(比如50元),反而聊几句后他还请你吃饭(比如花50元),里里外外一算你还“挣”50元。这么一来,你下回胆子更大,不仅闯红灯,而且敢撞人,反正有哥们罩着不怕。同时,这位交警也时不时要你帮忙,或者干脆把老婆安排在你公司,每月起码三五千块钱。如果她干得不好,你还没法炒她,哥们儿还一大堆意见。久而久之,别人的积极性也受影响。显然,“关系”之间的交往模式,既“激励”你不断违章、犯法,又不断往里赔钱,甚至还会导致公司内部组织焕散。这就是那些迷信“关系”的公司为什么办不好的重要原因。相反,不认识他,老实交了罚款,从此必定小心谨慎,既省钱又守法。另一方面,关系的那一头,如果是重权在握的高官,那你的行为最终难免导致权钱交易;或者,即使你清白无暇,那也保不准他不出事,万一在别处翻车,你的“靠山”顷刻变为“火山”,你的事业也就寿终正寝了。须知“人链”十分脆弱,“关系”最靠不住,根本不可能确保你万事无虞,决胜千里。 什么是真正的“机会” 常常听说“这是一个好机会,千万别错过”,或者议论某某人之所以成功不过是某种机会而已,似乎“机会”决定着企业生死,个人荣枯。其实机会只是一种偶然性,它最多对创业者的原始积累或者说“第一桶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企业进入正常发展时,通常所说的机会并不重要,不仅不重要,甚至还是陷阱。因为“机会”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对男人是机会,对女人可能是灾难;对大人是机会,对小孩可能是陷阱。一些山里的妇女之所以被拐卖,往往是被“招工”的大叔提供的“机会”所蒙蔽。她想的是抓住“机遇”,而他却利用着她的“机会”,并把她的幼稚当成是自己创造的拐卖她的机会。显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追求瞬间改变命运的冲动,她往往由“抓住机遇”始,陷入危机终。所谓始乱者必终弃。 迷恋机会的人常常会上瘾,一次次靠偶然性得手,犹如窃贼,势必积淀成心理定势,总幻想我最能干,或者,我永远有好运,从而忽视事物本身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外重者必内荏。一味追逐机会的人内心必然羸弱,内政不修,外行不远。所以,凡是机会导向的公司,普遍不重视自己的长期战略、公司治理、价值观养成、团队训练等等公司内在的基础性建设,相反往往在人脉关系、公司政治、灰箱交易、多元化发展方面施展拳脚。 哲人曾经说过,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这是一种有智慧的断言,即用必然性驾驭偶然性。一个身体强健的人,暴风雨对他恰好是机会,既可豪情把剑搏击长风,一展身手,快步向前,亦可深情解囊,扶危救困。这时,经年累月的锻炼,身强体健就是准备,就是必然性,而搏击风雨、助人救人则是碰上的机会,是偶然性。万科在今年今月今日高速成长,好象是机会,其实是偶然性,而必然性却是其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公司战略和制度建设。必然性的力量是持久的、决定性的,它甚至可以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机会”或偶然性。伟大的人物和企业,不仅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沿着必然的道路和趋势驾驭着一次次机会,而且还因势利导不断创造着自己所需要的“机会”。因此,对伟大的人来说,永远没有迟到,永远不会“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永远在制造着自己和别人的机会,也永远没有事后的喟叹。 “垄断”下的企业像独生子女 为了乞求公司的长生不老,许多人会幻想某种垄断权力,以为凭借垄断可以抵抗一切对手、消弭所有危机,因而特别羡慕特权公司。岂不知,任何一种垄断都是由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决定的,都是特定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角逐和经济利益分配的结果。无论欧洲中世纪的特许专卖,还是当今发达国家巨型公司的市场垄断,或者我们国内的政府垄断概莫例外。当年贵为“康华”的巨型垄断公司还不是气候一变,就烟消云散了。所以,垄断和所有政治经济体制一样也只具有相对的优势,也必然会随着支撑它的体制的变化而变化(丧失或强化)。另一方面,垄断下的企业更像独生子女,恃宠而骄,懒惰懈怠,不思进取,竞争能力被虚化和夸大,其业绩更像是山里的佛光。人们自己制造幻觉,偏偏又被自己创造的假象所感动。历史的经验表明,大凡垄断,一旦体制变革,垄断瓦解,它顷刻之间就会冰消雪融,露出纸老虎的原形。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