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包凡:推销金钱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 10:23 《中国企业家》杂志

  他希望做一个小而美的新型投资银行,而且还牢记着一句话: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

  文/本刊记者 丁伟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年代,这是一个激发艺术的年代,这是一个大胆超越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讽剌的年代。”

  1998年9月,在华盛顿有一场主题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晚会,庆祝美国在线共同创办人詹姆斯·金希60岁生日,请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宾客们身穿仿古装,金希介绍自己就是盖茨比,他的财务顾问兼女友海斯则是黛茜……实际上,金希拥有的钱多得恐怕让盖茨比一辈子都想不到。

  然而,网络泡沫破灭以后,盖茨比式的短暂而灿烂的一生成了商业精英们普遍的象征。

  那时候,包凡已经从国外回到了香港,东家也从摩根士丹利换成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跑遍韩国、泰国、东南亚给客户收拾烂摊子。他发现,一个国家如果金融体系不健全危害会有多大。而他今天做新型本土投资银行,帮助中星微、当当、千橡、奇虎等融资,其实最终想干成一件事情:“如果把中国想象成一个人,就是打通他的任督两脉,形成有效的内部资金循环,变得更加健康。”

  生于1970年的包凡慎言“革命”或“金融救国”,但曾在欧美投行界游历、祖辈是上海老银行家的他,对曾经的“镀金年代”心向往之。他2004年创办华兴资本,英文名字Renaissance(文艺复兴)暗示了他的野心。包凡不为盖茨比的短暂而失落,因为盖茨比的灿烂他还没做到,他仍然在牵线搭桥,努力创造一种影响力。

  投行与VC的混合体

  VC在中国并不陌生。通过参与塑造一个庞大而积极的企业家阶层,风险投资家正在改变着世界。他们是“推销金钱的人”,让能力出色的企业家拿走钱,他们不是为了利息,而是要从公司分得一份

蛋糕

  已经有太多的人说要做中国的摩根士丹利或高盛,不少Dealmaker(交易人)还被称为所谓的“Rainmaker”(造雨人)。在投行界名气不是最大、时间不是最久的包凡也以分析专业、业绩丰富、跟创业团队合作紧密而为人熟知。他曾在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贷工作七年,做过多家跨国公司财务顾问,其中参与了1996年诺华制药的合并,2000年

中国联通56亿美元以及亚信科技1.2亿美元的海外上市。

  你可以问包凡很多业内的事,他消息灵通,人脉广泛,又知无不言。他说,“好的Banker(投行家)应该是个听众,而不是销售。”这个行业居于制高点,当年他在诺华合并案中负责财务分析,忽然意识到如果他稍微动一下裁员模型数字,就意味着几千人失去工作,他对投行的“呼风唤雨、长袖善舞”多了责任的理解。

  然而,包凡对于身为一个投行家愈来愈感沮丧。这的确是他的梦想,这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工作,但这个行业目前在中国的时机不对。很多创业公司还没准备好接受投行的千万美元,以及对赌协议。他们需要资金,但更需要协助。而投行家一旦完成交易,就会寻找下一个目标。于是,他想做一个投行与风险投资的混合体,从中间人的角色开始扮演。

  但他需要一个切入点,不可能一来就办一个高盛高华,那不切实际。2000年3月,亚信纳斯达克IPO以后,包凡加入亚信任首席战略官,负责亚信的投资、并购及战略合作。亚信的四年他感触很深。他清楚地记得,亚信是他做的项目中惟一一家按预定日程表上市的民营企业,他和其他董事建议亚信收购邦讯以转型做电信增值服务,他也和亚信的几任CEO一起经受了一些战略失误,还有诸多遗憾……(见本刊今年第3期封面《亚信迷航》)

  2004年,包凡离开亚信,成立华兴资本,进行“人生三部曲”(投行-企业-创业)的第三阶段,做自己感兴趣、有核心竞争力的事情。华兴资本定位于merchant bank(投行+投资),集中于IT、电信、流通、金融等行业,提供融资、并购和重组服务。

  他赶上了好时候。网络经济又复苏了,2005年中国新募集基金达4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VC对121家中国企业投资了7.72亿美元。其中华兴资本完成了十多个融资和并购项目:2004年11月,中星微融资2500万美元;2005年11月,英国安石投资3亿元人民币收购深圳民润超市;今年7月,作为独家私募财务顾问,帮助当当网融资2700万美元(第三轮);融资4800万美元、2000万美元的千橡互动和奇虎网也是包凡的客户;他的名单上还包括悠视网、中国汽车网、光线传媒等,都将回报不菲。

  新投行小而美

  小时候包凡就受过金融启蒙。他的爷爷解放前在浙江银行当高管,给他讲过很多以前银行家的故事,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股市风云等。好奇之余,那些银行大亨的传奇,那种对黄金年代美好的回忆也深深地感染了他。

  自复旦大学、挪威管理学院毕业后,1993年包凡加入了摩根士丹利。他更感受到了华尔街对美国的作用,金融“一发千钧”的影响力。他获得启发最大的是传记《华尔街之子摩根》(摩根士丹利员工培训时每人都有一本)。该书审视美国经济崛起中银行家所扮演的角色,再现了“镀金时代”的文化和政治斗争以及社会冲突。包凡觉得,中国现在资本市场方兴未艾,跟那时候有很多类似;老摩根的名言“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也让他记忆犹新。

  刚做华兴资本时,包凡走了点弯路。他第一年做不良资产,英国安石就是那时候认识的,但那不是强项。2005年,他与国内

证券业先行者海问咨询合作过,但因为道不同而作罢。他还试图成立一个由几位企业家组成的天使俱乐部,将“天使投资”模式化,也未果。后来华兴资本就定了“投行+投资”,即做交易顾问同时也是小规模参股者的模式。

  这种模式很靠谱。多年来投行的趋势是大而全,风水轮流转,近些年华尔街冒出了一批新的小而美的投资公司,而且自己都上市了。摩根士丹利前并购银行家罗伯特·格林希尔创办的Greenhill,2004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达16亿美元。老牌投行Lazard的营收主要来自并购和金融服务,上市后结束了158年的家族历史。从Lazard分出来的Evercore也上市了,其私营证券和风险资本的资产总值已超过12亿美元。

  对于没兴趣也没能力再去做一个摩根或高盛的包凡来说,上市的Greenhill就是他的效仿目标。但目前而言,他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这种投行是不是有存在的价值?业内有人觉得他们搅局,把市场炒得更热;二、未来他们朝哪个方向发展?同时做中介和投资总会有问题,不太容易说清楚这背后的协同效应。

  包凡相信,当众多基金涌入时,最能体现中介机构的价值,否则当当们就不会选择他了。他更相信,现在只是拿外资小试身手,哪一天内资如银行、保险、社 保基金等也开放投资的话,他也可以做同样的事,那将“打通任督两脉”。

  中国市场仍有不确定性,热钱导致泡沫,企业的融资也很盲目,包凡说,“资本市场都是找下家,看接力棒是否能接下去,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可能是一段调整冷却期。”但这无妨他每周和合伙人开“DFU”会议(Don’t F* Up,别搞砸),他也应该在创业者的办公室里挂上一张堂·吉诃德的画像,然后自嘲道:“我就是桑丘·潘沙,我的角色就是帮助英雄人物成就大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