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外企里的三种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09:11 《英才》

  跨国公司在中国

  对比三家跨国软件公司中国区总裁成长的一些片断,我们或许能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基本成功路径

  他们如何成为跨国公司的资深经理人

   文/本刊记者 王颖

  上世纪80年代初,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当时的外企远没有现在这么光鲜,没有顶级写字楼里的办公场地,也没有完备的组织机构。但仍有一批怀着各种理想或目的的人进入了外企,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成为跨国公司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商业智能软件是一个相对新兴的行业,海波龙、赛仕和BO则是商业智能软件业的前三强。如果对比这三家公司中国区总裁成长的一些片断,我们或许能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基本成功路径。

  施勤出生在香港,在加拿大读书,却很早就将自己的发展空间定格在大陆;曹建静是英美文学专业,他工作过的跨国公司行业五花八门,从卖家具到卖医疗器械到卖软业,并且公司几乎都是处于开始进入中国进行拓展阶段;张书恒则被称为“销售奇才”,但他的“一夜成名”却与自己的离职风波有关。

  跨国公司的中国员工

  学英美文学的曹建静说自己受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颇大,当初学英美文学甚至还是班主任老师填的。后来,怀揣着借来的1000多美元,曹建静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出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毕业后想从事什么职业?这些问题曹建静通通没有想过,出国本身就是他的目的。

  毕业后,曹建静在美国找到一份行政的工作,但半年后他决定回国。文科出身的他觉得呆在美国不会有好前景,而1994年到处搞基础建设的上海,那种朝气勃勃的景象倒是深深吸引了他。

  “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首代”,这是曹建静回国时最大的梦想。由于没有什么商业经验,曹建静回国的第一份工作还是行政,这是一家美国的家具公司。

  上大学、出国、回国进入跨国公司,这是当时外企里中国员工的第一来源。

  1982年,当曹建静刚考入大学时,张书恒已经从

北京大学毕业,他学的是理论物理。1987年张书恒离开化工部,进入王安电脑(中国)公司任技术和销售人员,成为中国的第一批外企人。从国内直接进入外企成为第二种来源。

  与曹建静、张书恒想到外企工作不同,出生于香港的施勤却从小喜欢中国古代文化,内心寻根的愿望一直涂抹不去。在加拿大布鲁克大学读书时,他就希望找工作与中国有关的工作。

  毕业后,学计算机的他顺理成章地从技术干起,工作范围也没有离开“大中华区、中国区”。施勤的非大陆本土人士,游学之后常驻在大陆,成为外企里的第三种人。

  都是销售起家

  虽然三位总裁中只有施勤一人是正宗的计算机科班出身,但在他们升任中国区最高执行长官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都是销售好手。

  曹建静干了两年行政工作后,应聘到财富500强之一的美国家庭用品公司做市场主管,主要负责医疗器械的营销。这一次跳槽不仅工资降低,而且曹建静面临着对医疗行业一无所知的状况。

  公司里几乎所有的同事都是学医出身,自己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医疗器械的知识?曹建静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客户学习。

  他找到

医院,拿着摄像机,穿着白大褂进入手术室。最初,那些血淋淋的场面让曹建静觉得很不自在。

  从早上第一个手术开始,曹建静就在手术室里,一直等到晚上最后一个手术结束。公司提供的免费试用器械如果国内没有,医院还要先在猪身上做实验。

  通过一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观摩,从心脏搭桥到妇科各种不同的手术,曹建静清楚知道了这些器械都是如何运用的。很快,曹建静就能和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医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潮流等也逐渐掌握。

  三个月后曹建静就被提升为整个中国公司的市场部经理。

  张书恒刚进外企时,也是做销售,但这份工作却来之不易。因为当时王安电脑公司只招10个销售人员,应聘者却有800多人。

  到第二轮,一份三页的试题中充斥了很多IT专业词汇,要求在半小时内演讲出来。有很多词汇张书恒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但注意细节的他发现在公司的展厅里有很多给客户看的宣传资料,包括企业、客户和产品,都是中英文对照版。

  当其他应试者查字典翻译时,张书恒却跑到沙发上翻看着那些宣传资料。从资料里,他找出了这家公司的竞争优势、产品策略、市场定位等,自己再添加些中国用户的素材,一篇不错的讲稿就出炉了,张书恒也如愿进入了外企大门。

  纯技术背景出身的施勤只做了两年多的技术就转到售前和客户服务方面。除了兴趣外,还和当时的大背景有关。施勤说,他看到当时很多跨国公司都没有把技术研发放在中国,投入也相对较少,做市场似乎前景更好一些。

  无论他们是因为何种原因开始做市场,他们出色的销售能力都赢得了快速的提升和荣誉。

  成为跨国公司资深经理人

  一晃20多年,当年的毛头小子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资深的经理人。在他们的职业选择中,似乎还贯穿着IT界从硬件到软件、服务变化发展的趋势。

  施勤最初从硬件做起,但他逐渐感到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大。此时,他已经从技术转到市场,所以比较轻松的跳到数据库工具行业,一直到现在的智能系统。

  张书恒的重新选择却面临更大的风险。1990年当张书恒离开王安电脑时,他凭销售业绩被评为王安电脑中国公司最佳员工,公司也经过几年的发展扩展到1000多人的规模。

  而他要去的Oracle公司,还只有一个奇怪的中文名——甲骨文。当时Oracle在全球范围内资产刚到10亿美元,在中国更是刚刚起步,只有十几个员工。与王安电脑宽敞的办公环境相比,Oracle的会议室是用厨房改装而成的。

  张书恒看中的同样是软件业的发展前景,而Oracle则是第一家进入国内的外资软件公司。在张书恒看来,能够经历一次软件公司从起步、成长到规模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果然,他在Oracle一呆就是14年。

  与施勤和张书恒的理性选择相比,曹建静进入这一行完全是歪打正着。选择什么行业在他看来是无所谓的事情,关键是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当曹建静在那家美国家庭用品公司干得顺风顺水时,公司却被收购,他的老板第一个被解雇,曹建静也决定离开。这一次,他加盟了后来的竞争对手赛仕软件,这也是曹建静第一次进入IT业。

  赛仕在美国被称为研究院型的公司,公司里不仅有硕士、博士,还有博导。曹建静笑称自己是从一个“很遥远的行业”过来,缺乏技术背景再一次成为曹建静需要克服的障碍。并且这一次他没有形象的办法去学习,因为软件是无形的东西。

  前三个月里,每个周末曹建静都会去办公室,公司指定一个人对他进行专门辅导。九个月后,曹建静利用自己在别的行业积累的市场能力,一举签下了当年这家公司亚太地区单个合同最大的一单,金额达1300万元。

  职业生涯抹不掉的

  当曹建静坐在记者面前,回顾职业生涯,讲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是那家美国家庭用品公司的老板。

  曹建静是一个很注重和老板间有没有“化学反应”的人。他记起有一年年末,两个人在北京某宾馆,每个人在各自的房间里,分别做着来年的战略规划,做完一部分就讨论一下。到凌晨四点钟,工作做完了,下楼一人喝一碗豆浆,一个去美国开会,一个回上海。

  他回忆说,那位老板比自己大七八岁,却像是自己的一位导师,同时又是一起拼杀的战友。当公司被收购后,这个老板被开掉,新任亚太区总裁特意从新加坡飞到中国,在上海一家昂贵的餐厅里请曹建静吃饭,希望他不要离开。但他觉得自己和这位新老板之间没有共鸣,所以选择离开。

  施勤的父亲是从事商业的,开了三个工厂。虽然从小没有刻意的培养他的商业嗅觉,但母亲经常拿父亲为榜样,希望他做事积极、投入。

  如今,施勤的父亲已经91岁了,还是坚持每天上班,早上八点半就到办公室,下班回家后自己做晚饭。

  父亲的身影让施勤明白坚持的重要。在外企工作这么多年,他最为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和相当多的合作伙伴不仅合作一两次,而是很多次。他认为,对于团队精神的坚持,也能给合作伙伴以信心。

  人物链接

  施勤

  加入赛仕时间:2005年7月

  最喜欢看的书:历史、文学类。

  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刘邦、曹操

  喜欢的体育运动:打篮球、羽毛球。

  曹建静

  加入海波龙时间:2002年

  缓解压力的方式:保持微笑。

  最喜欢看的书:外交、战争、传记类。

  喜欢的老板类型:聪明、职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