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日本嘉娜宝公司中国区失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 05:17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师 琰 朱平豆 上海报道 1月28日傍晚6时半,日本嘉娜宝公司(Kanebo)位于上海中区广场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大部分员工还在上班,但公司里的气氛有些沉闷。
日本总部新派来的媒体发言人未在公司,员工们则一致避开登门造访的记者。记者跟随一名下班走出公司的员工乘上电梯,询问此次员工罢工之事,这位员工答之:“无可奉告。” 一名日本高职人员在翻译的陪同下,离开了公司后,气氛似乎缓和了一些。一位员工给记者倒上两杯茶,招呼记者坐下,但对任何问题也都三缄其口,仅称,公司有专门的发言人负责解答媒体问题。 1月30日,一名嘉娜宝员工辗转拨通记者电话,“现在风波已渐渐平息,但大家事后的感受也特别难过,公司里的气氛完全变了,没人敢公开议论此事,同事之间也人人自危,缺乏安全感。” 总经理神秘解职 十余天前,上海嘉娜宝化妆品有限公司及嘉娜宝(上海)市场服务有限公司发生令人关注的员工罢工事件。导火线是该公司总经理李一群突然被解职并召回总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续事件。 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李一群于去年12月下旬奉命返回日本总部,与此同时,日本总部的横关岩男空降上海,负责处理中国事务,有媒体报道称其为新任总经理,横关则称自己只是“在总经理到任前,代行此职”。至于李一群究竟何时返日,启程时是否清楚将被解职,目前人在日本还是中国,则无人可以说清。 横关岩男来到上海公司,即召开总监一级的会议,在该会议上称,日本总部对上海嘉娜宝的“经营和业绩很不满意”,认为“公司管理混乱”。此一论调当场遭到与会者质疑,但横关岩男并未作进一步解释。 约一周后,横关岩男离开,总部派来日本人久保木俊雄作为新任总经理。 就在日本总部忙于处理人事变更之际,上海嘉娜宝工会也开始代表嘉娜宝中国员工,与总部进行多番沟通。 早在去年12月21日,因已有传闻李一群调离,上海嘉娜宝工会首次致函日本总部,认为此举使员工对公司未来发展失去信心,并指出,在没有正式调令和董事会决议前,就擅自改变公司的经营流程,并进行银行印鉴等授权变更,不符合公司章程和法律程序。 而这份报告更重要的内容是,阐述了对总经理李一群的评价,指其稳定和凝聚了员工队伍,迅速扩大和完善了销售网络;为了摆脱资金短缺的困境,在得不到日本总部贷款担保的情况下,通过努力实现了无抵押贷款,使企业渡过难关;并称,他的努力得到了绝大多数员工的尊敬和信任,愿意跟随他艰苦奋斗。 日本总部并未对此作出任何回应。当月27日,工会再次致函总部,并附上公司全体员工的联名和意见,希望对李一群的调任给予解释。 1月6日,日本总部CFO等人来到上海嘉娜宝,就工会信函进行了回应,认为上海嘉娜宝的管理没有问题,但未解释将李一群调离原因。 工会组织的觉醒 为什么总经理的调任会在一家公司内部招致如此剧烈的反应? 上海嘉娜宝成立于1996年,目前员工800人左右,曾有过两任来自日本的总经理,但到1999年李一群上任前,公司发展状况并不算好。关于李一群本人,嘉娜宝方面并未提供更详细资料,记者仅掌握的是,李原为中国内地人士,赴上海任职前,在嘉娜宝日本总部工作。 在李一群任期内,嘉娜宝在中国发展较为迅速,自2000年以来,年销售收入均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起开始盈利,2004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人民币,去年2月,偿还了所有银行贷款。而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目前上海嘉娜宝包括进口和中国本地产品在内的年销售额约为15亿日元。 因此,员工们很难接受日方最初以“对上海方面的经营和业绩很不满意”作为将李一群调离的原因。 “最不可理解的是,我们觉得总部对此事的处理方式,根本不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记者此前接触的一位员工私下里说。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仅凭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资方对话”。李一群的突然离职令一同打天下的员工们对公司信心受挫,甚至一时“失去方向”,他们只能寄望于通过工会以组织形式出面,上达下情。 1月10日,上海嘉娜宝公司工会第三次致函日本总部称,全体员工认为日本总部对上海嘉娜宝至今为止最大的投资就是李一群总经理,上海嘉娜宝的成功在于经营及管理的本地化,而该项人事调动,无论对上海嘉娜宝的现在还是将来,对公司、市场、员工、商场无疑都是有害无利的不负责任行为,全体员工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而日本总部则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来应对上海嘉娜宝风波。 1月14日,加施德咨询公司审计人员受嘉娜宝日本总部委托,开始对上海嘉娜宝展开工商检查方面的审计。员工们都很配合,“我们提供了存货报表、4年的审计报告和营业执照,以及所需要的资料。”一位员工说。 据上海嘉娜宝内部人士透露,1月16日(周日),两位财务部员工到公司加班,却发现公司16楼办公室门上加了锁,22楼的办公室大门则从里面反锁,均无法进入。两位员工通过检查大楼录像发现,系加施德3位审计人员在无本公司员工在场情况下所为。 周一早,来上班的员工们更震惊地发现:有些电脑被擅自开机,有些橱柜门敞开着,抽屉也有明显翻动迹象,被重点“侵犯”的是销售部门员工的办公桌。有关员工当场质问加施德3名审计人员,后者拨打110报警。交涉之下,一审计小组成员写出书面材料,称小组工作仅与会计核算资料有关。 但是,有员工检查发现,一份与各地签订的销售合同丢失,迄今不知所终。 对于发生加施德审计人员私自搜查员工物品的行为,新任总经理久保木俊雄称:他没有下过这个命令,也对此事完全不知情。 这个答复显然招致更大不满,“身为总经理都对这样的事情一无所知,我们怎能不担忧自己的处境,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有员工至今提起此事仍情绪激动。 1月18日,嘉娜宝上海本部的36名员工中有超过30人拒绝上班,与此同时,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嘉娜宝部分员工也拒绝上班。罢工延至19日下午3时。 总部自查自省? 罢工事件发生当天,嘉娜宝总部在日本召开记者会,嘉娜宝社长余语邦彦称,嘉娜宝上海公司自1999年7月取得进口化妆品试销许可后,一直在中国国内销售嘉娜宝进口产品,在未取得产品销售正式许可的情况下,已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有关违法经营的事情是在去年夏季会计审计时被发现的;中国驻当地法人公司从2000年左右起就了解到存在违法情况,但却将之一味搁置。 日方表示,在调查结果水落石出之前,总部决定先收回在中国销售的进口嘉娜宝化妆品,200多个嘉娜宝专柜全部停止销售进口嘉娜宝产品。由于国内合资生产的AQUA品牌有一小部分产品使用进口原材料而无原产地证明,因此本地生产的AQUA品牌也被要求暂停销售。 1月19日,嘉娜宝新派至上海的发言人刘白露也就上述内容向部分中国媒体发出题为《嘉娜宝化妆品公司暂停在华化妆品销售》的书面声明,声明日本总部从未否认过上海分公司取得的成绩,“李一群被调回日本总部,是想对他在任职期间出现的进口化妆品产品未取得产品销售的正式许可和国内生产的产品的部分进口材料申请手续不完备做进一步了解”。而此次审计工作是为了配合工商局工作,对进口原材料等手续进行审计。同时,公司正在申请办理各类进口手续,嘉娜宝将在取得合法进口手续后恢复销售。 目前,一些跨国公司相继对中国分公司的商业行为加强监督,以规范管理。嘉娜宝的举动似可作为这一现象的印证。刘白露即表示,此一举措,“公司承担的损失巨大,但从长远看,对公司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但也有上海嘉娜宝员工提出质疑:“上海嘉娜宝的试销许可证自2000年起就已过期,为何现在才突然开始调查此事?公司一直正常经营,进口也都要通过总部和中国海关,这方面的问题总部怎么可能不清楚?” 1月20日,本报提出采访日方新任总经理的要求获得允诺并安排于1月24日,但24日早上,嘉娜宝方面声称,原定采访因“日本总部不同意”而取消,“公司一切恢复正常”。 在日方开始花心思透过媒体向公众解释的同时,上海嘉娜宝员工们感受到的却是外松内紧的氛围:1月19日凌晨时分,部分员工接到短信通知:两位总监被宣布免职。上海嘉娜宝共有5位总监和1位副总监,其中3个是中国人,另外3个是日本人。被宣布紧急停职的两位总监均系本土人士,且在工会中任职。 此后不久,该两名总监的职位似又恢复,仍如常工作,但普通员工并未听到有复职消息宣布。 情感与理念冲突 据知情人士分析,李一群“下野”的真实原因有二:可能与他“不听话,与总部对着干”有关;还有嘉娜宝易主之后的公司策略调整。 嘉娜宝原属于日本钟纺株式会社,该社是以纺织为基点发展起来的日本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产业曾涉及纤维、服装、化妆品、家庭日用品、药品和食品等。但据市场资料显示,近几年,该公司出现经营困境,财务状况岌岌可危。钟纺株式会社有意剥离旗下嘉娜宝化妆品业务,出售救主。 出价37亿美元的日本花王(Kao)一度是收购嘉娜宝的最有力竞争者,却在最后关头出局。去年7月,据称嘉娜宝“迫于压力”,突然取消原定与花王交易,钟纺株式会社宣布与日本半政府性质的产业更生机构按20:80的股比合资成立株式会社嘉娜宝化妆品公司。 该合资公司成立后,于去年12月初宣布,将与三九集团在日本的合资公司日本三九本草坊医药共同出资6000万元,成立嘉娜宝化妆品(北京)有限公司锁定药房销售渠道,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建立据点,目标是产品3年内进入500家药房。 宣布进军药妆市场,是嘉娜宝被收购后在中国市场最大举动,但上海嘉娜宝方面则对此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内部不合理投资”。有员工称,总部对上海嘉娜宝的支持一直不够,以目前发展状况而言,若对上海加强投资,则“如虎添翼”,收效更大。另一方面,国内百货店加超市渠道销售占整个化妆品市场九成以上份额,投资药店渠道前景难料。而总部半年前曾承诺对上海嘉娜宝投资,却再无下文。 时至今日,嘉娜宝仅在北京建立了一个筹备处。1月初,上海嘉娜宝甚至公开发出与总部不同的声音,有高层向当地媒体透露,公司进军中国药妆市场的计划已“基本流产”。 由此,上海嘉娜宝可能被视为嘉娜宝公司的“不和谐音”,李一群的出局便不难推断。 但日本方面恐怕没有料到的是,一个调任的决定最终会在当地招致如此强烈的抵触和负面效应。 随着事态恶化,日本方面的态度也有了明显改变。上海嘉娜宝新任总经理久保木俊雄两次以书面文件形式,通过工会向全体员工传达,承认公司方面审计期间所采用的方法“是错误的”,员工因此“没有上班”,他能理解,也不会追究责任,并“保证员工的雇佣”。 然而,在员工们看来,李一群时代公司里团结向上、轻松和谐的氛围已然成为过去。新总经理上任至今,谈话只到经理层面,而与绝大多数员工没有过对话。 “我很怀念过去的嘉娜宝,那时我们心里并没有‘是在日本公司’这样的概念,整个团队积极进取。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在寒风中给记者打电话的员工如是说,语含悲切。 龙策咨询公司总经理涂颂华认为,嘉娜宝事件发展至此,充分体现出中日两国在企业管理文化上的冲突,而嘉娜宝上海员工在公司面临决策分歧时自我表达意识的觉醒,足以令这一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 “嘉娜宝罢工事件”始末: 1. 2004年12月初,日本总公司易主后宣布与三九集团合资进军药妆市场,遭上海嘉娜宝的反对; 2. 2004年12月下旬,上海嘉娜宝总经理李一群突被解职并召回总部; 3. 2004年12月-2005年1月,上海嘉娜宝工会三次致函日本总公司,认为李的解职影响了公司未来发展,要求对此做出解释; 4. 2005年1月14日,日本总部委托加施德咨询公司展开工商检查方面的审计,并有不规范行为; 5. 2005年1月18-19日,上海嘉娜宝大部分员工罢工,在工会任职的两位中国总监被免职又复职。 近年来“中国区失控”事件持续上升 1 花旗任克英事件 2004年6月,花旗集团在致高层管理人员的内部备忘录中称,在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之后,公司遗憾地决定暂停其亚太区副主席任克英,和驻北京的中国投资银行主管颜庆华Earl Yen的职务。这份备忘录称,造成此二人被停职的原因在于“他们向监管层和公司提供了虚假的信息”。 2 朗讯事件 2004年4月,朗讯宣布解雇中国公司的4名高级管理人员——总裁、首席运营官、一名财务经理以及销售经理,理由是这四名主管在企业运营中存在内部管理控制不力,可能违反了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 3 伊莱克斯刘晓明离职 2003年1月,正处于事业高峰期的刘晓明突然离开伊莱克斯“另寻发展”,背后原因在于全球新任总裁汉斯.斯特伯格决心改变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刘小明在中国实施的本土化策略,使伊莱克斯在中国进入超速发展的轨道,但是同时造成的却是伊莱克斯品牌价值的流失。 4 微软中国区换帅 1995-2004年,杜家滨、吴士宏、高群耀、唐骏,微软在中国区十年间四易总裁。杜任微软中国区总裁时,总部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是:知识产权的问题解决不了,直接利益得不到保证,就很难有大的投入,因而微软中国当时的销售额还比不上马来西亚。吴士宏与总部的分歧包括四点:价格政策;反盗版的策略;微软中国窗口;总经理人事权。高群耀辞职除去在政府采购中失利的原因外,深层原因在于微软大中华区至总经理级别的上层之间发生了分裂,包括对中国政府的策略。此外,微软大中华区和中国区责权的不清也造成了权力的争夺。其中杜家滨的离职与微软要他和中国区总经理吴士宏联合执政相关;吴士宏的离职与新大中华区总裁乔治将香港地区业务收回相关;高群耀的离职部分原因在于与大中华区总裁黄存义的异见;唐骏离开的背后是微软中国的权力逐渐收到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的手里。 5 甲骨文中国换人 2001年、2002年的业绩数字让中国区跃升到ORACLE全球前10位。业绩也随之成为双刃剑,因为这个成绩不但让中国区扬眉吐气,也让总部决意加强管理,插手中国市场。冯星君、庞伯华、陆纯初和胡伯林、张书恒等高管走马灯般换来换去,无一不是公司总部、亚太区、大中国区及中国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这一点上导致的冲突。 6 欧倍德人事风波 2004年3月,该公司中国区总裁李凤江离职,此后两个月内,该公司华东区采购中心10多名员工,及主要负责公司亚洲战略规划和IPO计划的副总裁于剑波先后离职。欧倍德总部开始将大批德国员工调往中国。一种说法是李凤江欲打破欧倍德在欧洲经营的家族管理和连锁加盟形式,计划将中国业务明年在香港上市,因而引起德国总部的猜忌;另一种说法则把李凤江离职和欧倍德的家族企业特性关联起来。现任董事长Manfred Maus已经年届70,其在公司中的股份也差不多完全退出。在此情况下,并不排除Manfred Maus退休之前,将自己儿子安插在公司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而公司新任COO毛斯则称,在采购方面,总部认为在中国集权比分权更为重要,是欧倍德中国区人事震荡的根源。 (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