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技工人才匮乏 苏州紧急圈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14:0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师 琰 上海报道 来自上海的民营企业家黄伟民下决心启动一个预计总投资11.5亿元、回收期相当长的项目,在外人看来,这个念头无疑有些疯狂。
但对黄而言,这笔投资的吸引力远胜过可能面临的风险,因为庞大的市场需求就在眼前——长三角16个城市120多万家制造型企业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目前岗位缺口68%。 黄介入的项目名为“长三角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今年下半年将在江苏太仓动工,以解长三角技工人才匮乏的燃眉之急。 太仓所属的苏州市,是目前全国惟一一家国家职业能力建设区域性试点城市,该项目作为试点重要内容,颇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注,也被认为是苏州率先在长三角确立先进制造业高端优势、改善投资软环境、打造城市竞争力的新尝试。 “工匠”计划 “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尽快推进。”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赵坚说。刚刚结束的当地2005年用工调研让这位女局长深有感触。由于企业扩张迅速,技工需求量猛增,原本紧缺的技工人才更为难求。调研中一家企业友达光电有限公司便提出,希望在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能定向培训,每月为公司提供50名骨干型技工。 调研显示,苏州工业园区今年新增用工量7-8万人,其中一线高技能人才5-6万人;苏州高新区需要4-5万人,其中一线技能人才需求占80%。而当地能够提供的机电类企业一线劳动者只满足需求的1/3,高技能人才仅能满足需求的1/10。以数控专业为例,具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000人,市场需求量在万人以上。 国内制造行业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并非新问题。即使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的上海市,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也只有6.2%。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在40-50%。高技能人才短缺甚至成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最大瓶颈。 “关于‘技工是人才,高级技工是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我们已经呼吁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引起社会普遍重视。”赵坚不无遗憾地指出。直到去年,随着市场供求矛盾的激化,解决这一问题已是政府当务之急。 上海市提出,将2005年定为“职业教育年”,由政府出面投资多个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浙江省也提出,今年全省将培养6万名高级蓝领,杭州市还刚刚宣布放宽高技能人才进杭落户条件,以吸引紧缺人才。在苏州,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占有能力、优化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被列入城市发展大纲。一场技工人才争夺战已在长三角暗暗展开。 作为国家职业能力建设首个区域性试点,苏州市将在今年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建设公共环境。此次试点不是先给政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希望,苏州能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社会职业能力建设模式。 为促进职业能力建设,市府将健全就业促进制度、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劳动预备制度、终身学习制度等。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引进和培养工作,已被列入苏州下辖各县级市、区党政领导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从去年起,苏州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开始实行政府津贴制,10名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享受每人每月200元政府津贴,29名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每人每月150元。在江苏全省,有100位高技能人才享受了这项政府津贴。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过去每年培训技师80名,去年猛增到638名,今年的目标是1200名。其中紧缺工种如数控专业,培训费用5134元/人,政府补贴学费3000元/人。 当地政府还计划在2年内建成16个领域的20个技能大师和名师工作室,帮助那些身怀绝技的技师潜心创作、悉心传技。每个工作室由市政府资助1万元启动资金。目前已启动的大师名师工作室分布于苏州刺绣、苏州雕刻、苏州民族乐器、苏州烹饪、苏州古典建筑、模具制造、金属切削刀具、焊接技术等专业技能领域。 除了解决高技能人才、创业人才匮乏,对于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苏州而言,一个现实问题是大批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流动人员也亟待提高职业能力。2005年,苏州将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0万人,包括三部分:被征地农民、外地来苏就业人员和本地需转移农村劳动力。对于被征地农民,政府将拿出每人2500元的补贴标准,帮助其培训并落实就业。这批劳动者仅市区就有2万人。目前,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在建立被征地农民数据库。去年12月7日成立的“现代农民教育工程领导小组”,也由苏州市长亲自领衔主抓。 按照规划方案,苏州市希望当地职业能力建设硬、软件环境到201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效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的竞争能力。具体目标包括:到2010年,全市技术工人高、中、初的比例调整为206020;高技能人才中青年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为40%以上;7年培养创业“准老板”2万人;70%以上的初次就业人员职业能力结构合理度得到企业基本认可;在线、在岗职工平均每3年有一次接受职业能力培训的机会,规模型企业骨干技工每年有培训机会。 “圈人”运动 除了提供政策上的鼎力扶持,试点的另一个重心就是创办全新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平台。长三角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建成后,每年便可为3万人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能让上海晟融集团这样一家民营企业成为该国家试点项目的主导实施者,无疑让黄伟民感到骄傲。作为晟融的董事长,黄在去年初决定做此项目时遇到了相当多困难,甚至包括内部股东的反对。在此之前,晟融的主要投资领域集中于房地产业。 高校扩招后,长三角大部分地区高考录取率都在八成左右,这使职业技术学校对沿海省份的学生缺乏吸引力,高级技工原始来源不足;另一方面,国内传统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普遍在技能培训能力上严重不足,而投资类似学校,投资额高且回收期长,民间投资者普遍不愿涉足。 不过,培训中心建成后的生源、师资、资金乃至运行模式对黄而言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利用好这个平台,把整个产业链做起来。”他说。 黄的筹备团队花费了一年时间用于调研并设计了目前的办学模式。他计划邀请数家制造业龙头企业加盟,参与校董事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实行订单式、自助餐模式等零距离上岗培训模式;创建数控技术运用、模具、电子电器、汽车维修等一批国家级示范专业;聘请80至100名德、日高级技师任教指导,并引入一批中小企业,采用校中建厂的产学一体实训模式。 黄期望能尝试建立一套灵活、开放的办学机制,整合社会教育与培训资源。加强与跨国企业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培训平台。目前,全球500强公司中已有91家落户苏州,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培训专员队伍以及全面规划技术技能人才的分层培训体制,双方合作的理想模式是将企业实验室建到培训基地,并联合开发优质培训课程。 整个培训中心项目规划用地1000亩,计划3年内建成,主要包括实训工业园、技能人才培训园、技能鉴定与开发园、技能人才就业园与培训研发中心。 按照规划,培训中心将集人才开发、培训、交流、服务为一体,终极目标是成为长三角制造业主流技术的集散地。 这家民营企业创办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的模式包括: .邀请数家制造业龙头企业加盟,参与校董事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 .实行订单式、自助餐模式等零距离上岗培训模式; .创建数控技术运用、模具、电子电器、汽车维修等一批国家级示范专业; .聘请80至100名德、日高级技师任教指导,并引入一批中小企业,采用校中建厂的产学一体实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