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明
2002年5月31日晚,看到凤凰卫视新闻节目的观众,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滚过面颊的泪水打动。面对镜头,正在美国从事学术活动的林毅夫哽咽着说不出话。90高龄的父亲5月在台湾过世,定于6月4日火化,身为人子的他却不能亲往奔丧。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1952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的一个贫苦家庭。林毅夫读书很勤奋,1978年获得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随后他开始在台湾军队服兵役,任“陆军中尉”。1979年5月,他从金门冒险泅渡来到大陆,并辗转来到北京读书。他至今还对北京大学能够接收他这样一个“来历不明”的学生心存感激。因为他首先准备就读的中国人民大学就以“此人来历不明”为由把他拒之门外。
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就读经济学硕士的时候,林毅夫以其流利的英语、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功底在众多的研究生中显得鹤立鸡群。因此,当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西奥多·舒尔茨1980年访问北京大学的时候,被指派为翻译的林毅夫出色的表现以及良好的经济学直觉令舒尔茨大加赞赏。1982年林毅夫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之后,在舒尔茨的推荐下,林毅夫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就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20世纪下半叶经济学领域的所有重大进展几乎都与芝加哥学派有关,芝加哥大学曾经出过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公认是经济学的麦加。同样,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宽进严出”的典型,每年有1/3的博士生在没有拿到学位的情况下离开芝加哥大学。而林毅夫在同一届30多个博士生中,是惟一一个4年就拿到博士学位的,而这一切都是在他4年没有出过芝加哥大学校门的情况下取得的。
1986年,林毅夫获得博士学位后,到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第二年在任何人没有想到的情况下,林毅夫带着妻儿回国,这是改革开放后留学北美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学成归国者。
回国后,林毅夫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一直到90年代初,林毅夫主要是从事中国农业问题的研究工作。这一段时间是他潜心从事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段,也是他在国际经济学界崭露头角的重要阶段。1990年,他关于中国1959—1961年大饥荒问题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世界最顶尖的经济学杂志之一《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争论,从此以后,“中国饥荒”成为了国际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另一份世界最顶尖的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组织了研讨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随后在《比较经济学杂志》上就发表了关于中国饥荒问题的5篇论文,都是针对林毅夫的这篇文章。1992年林毅夫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增长》,这篇文章是国际经济学界关于中国问题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名声,使得他被公认为国际发展经济学界和农业经济学界的新秀。
但是林毅夫的志趣还不止于学术研究,也许是因为他对于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落后深有体会,1995年,林毅夫与易纲、海闻、张维迎等几位“海龟”通过各种努力,在北京大学、世界银行和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筹建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目前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大本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林毅夫的许多政策建议也受到了高层的重视。至今的林毅夫已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和芝加哥。
现在看来,林毅夫已经是功成名就:在政治上,他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学术上,他也是香港科技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世界银行顾问,担任过美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内外兼职不下50个。但是这么多年来,仍然清晰保留着台湾腔的林毅夫总有一种遗憾,那就是20多年来一直未能回到台湾去看望父母。1995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前后,他的母亲长眠地下,他却未能在榻前尽孝;每一次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到台湾进行学术访问交流,他都不能参加;而今,在他的父亲去世之际,身为人子的他却未能赴台奔丧,“人伦之情”却在台湾岛内引发了激烈争论。
台湾军方认为林毅夫当年在金门“叛逃”涉嫌“叛国”、“泄露军机”等罪名,最重可以判处4个死刑。而台湾无党派“立委”陈文茜则要求陈水扁特赦林毅夫,因为林毅夫逃亡的追溯期早已经过了。而台湾有关官员表示,从人道主义出发,理应给林毅夫奔丧的机会,但法律可能不能接受他回台湾。6月3日,林夫人陈云英搭乘“华航”班机返台奔丧。代夫奔丧。对于这位栋梁之才为何冒险夜泅,台湾媒体至今不解。林毅夫则曾经解释说,他是为了中国的早日统一而来到中国大陆的,他希望中国大陆更好,台湾更好。而他未能尽孝,也是他为了两岸早日统一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