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说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时,海尔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词
文/本刊编辑部
张瑞敏(海尔集团)
加权总分注1:4.29
最高单项:行业地位(4.69)
最低单项:资本观念与运作能力(3.85)
未来五年所领导企业仍将保持行业领先注2:
肯定者69.23%,否定者15.38%,说不清15.38%
企业家自评:无
(注1:各项评分的满分皆为5分)
(注2:由于对某个企业家不太熟悉,某些评委可能没有提供某项评分,因此对不同企业家进行评价的评委数量不等)
1996年底,海尔在印尼的公司成立。这是海尔跨国经营迈出的第一步。当时,距世贸组织成立才不到两年。紧接着,在其后的两年时间内,海尔快马加鞭,从东南亚跨到西亚,一直登陆美利坚大陆。
如今,当中国千辛万难地加入WTO、国内无数企业忐忑不安,海尔已在国外拥有了9个工厂、14个海外贸易中心、175个海外专营商、3.8万个海外营销网点和1.2万个售后服务中心,另有意大利等10个工厂正在建设之中。
把自已变成狼
和眼下这些从一开始便带着国外风险资金基因的新经济企业相比——后者体内的国际化基因是天生的,想不国际化都难——扎根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海尔能将工厂和产品如此大规模地拓展和辐射到全球,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灵魂人物、现任CEO张瑞敏胜人一筹的国际视野和坚韧的作风。
有人这么概括张:“他是第一个在世界上赢得尊敬的中国企业家。”
他提出的“三只眼”理论,“一只眼看市场,一只眼看企业,一只眼看世界”,实际上,正好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自己这十多年来为海尔创造的三方面最大价值,即使海尔的市场营销和服务能力、海尔内部的管理水平、海尔国际化的程度都远远走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前面。
但是张瑞敏对此只是以他惯常有的淡淡的口气说:“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这不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说不上正常不正常,一个过程。”
这是一个外表平静如水但骨子里很骄傲、话语不多但很实在的山东人。他偶尔才亲自接受一次外界的访问,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他可能是出现在达沃斯年会、财富论坛这样国际性交流场合最多的中国企业家之一,并在这些时候,把他头脑中时时掀起的风暴谨慎地向外抛洒一些。
外人可能很难想到,海尔这样一家年销售额已逾400亿元的企业,最近几年来已经不动声色地进行了30多次组织结构调整。而张本人就是这一场场调整风暴的肇始者。听听他富有煽动性的动员:“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将原有已成功的经验统统打破,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否定自我,重塑自我,这样,企业将在所有的竞争中取胜!”
当“出口创汇多少多少”还是中国企业普遍自我夸耀的内容时,张瑞敏却表示:“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把国际化和出口等同起来。”他为海尔国际化设定的目标是:实现“三个三分之一”,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当地销售三分之一。
当海尔接二连三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去建工厂,特别是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建生产基地时,很多人表示了怀疑。其时,本刊的《提醒张瑞敏》也放到了张瑞敏案头。张瑞敏的理由是,如果单从劳动力成本来算的话,去美国可能不合算,但是,“只有到大海中去航行,才知道浪的险恶,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和管理才能得到真正提升。”“尽管海尔的资金、规模、品牌与国际大厂商相比都没有优势,但海尔有速度。经销商们提一个要求时,我们会以比那些老牌跨国大公司更快的速度满足他们的要求。”
对那些比他年纪小、但明显保守的人,1949年出生的张瑞敏表现出了不屑:“现在最大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企业本身的基础比较差,更要命的是畏难情绪,一般都感到,来的都是跨国大公司,面对国际化的大企业,中国的企业没有实力与他们较量。首先就把自己摆在了羊的位置上,结果只有被吃掉,如果把自己变成狼,还可以拼搏一番。”
海尔的极限?
海尔在海外的销售额上升得很快,2000年已达到了58亿元。
支撑海尔大张旗鼓海外扩张的另一个基础是,海尔至今仍是一家“根正苗红”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是国家经贸委钦定扶植冲刺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之一。人们很难想像,一家民营企业、或者一家股东完全到位的企业,能凭着一个CEO的意志,凭着一种民族式的梦想和使命感,甘冒如此大的风险在海外扩张。
如果你理解了张瑞敏作出的这样一番表白:“中国的企业迟早要走这一步,海尔先行一步,无论成败,都是有意义的探路者。”——你可能会更加理解海尔、理解张瑞敏。
500强的梦就在前面伸手可触。如果今年销售额能冲到600亿元,按照海尔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张瑞敏应该能在最近两年拥抱到他最大的快乐。
然而回过头来细看海尔,这家攀上了中国制造业顶峰的企业,其隐患所在却相当明显、为人所共知。产权?接班人?资本?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悬而未决。而其中哪一点问题的爆发,都会使宏大的海尔变得脆弱。如果看不到背后根本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仅凭战略超前、管理先进、产品优良,投资者对一家企业的期望会有多长?
2001年夏天,先是传出海尔手机将在香港上市,从而打通海尔与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后有青岛海尔的第一大股东由海尔集团换为海尔国际,后者是一家规范化的股份公司,其主营除生产各类家用电器外,重点从事进出口和海外业务……诸如此类。
有观察者指出海尔在“突围”。但张瑞敏本人依然很少在媒体上露脸。外界很难摸准这个崇尚思考和实干、厌恶花哨的山东人内心走到了多远,而这将意味着海尔能走多远。
“海尔到了今天,如果因为我超越不了自己的极限而出了问题,不会是小问题,一出就是泰坦尼克号,”张瑞敏有一次曾经说,“我的角色应主要定位于整合。”话虽如此,人们还是在海尔看不到一个非常出色的职业经理人群体,为张瑞敏和海尔挑选张的接班人留下充足的余地。
有些遗憾,在产权和接班人问题上,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企业之一的海尔、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的张瑞敏,至今未能免俗。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