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将是入世后国内首批受益的企业之一,王石仍将是万科的灵魂
文/本刊记者黄丽陆
王石(深圳万科)
加权总分:4.08
最高单项:行业地位(4.32)
最低单项:整合与重组(3.68)
未来五年所领导企业仍将保持行业领先:
肯定者45.45%否定者4.55%说不清50%
企业家自评:3.60
11月10日那天下午,王石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集市上逛着,思绪里是维苏威火山、庞贝古城之类。突然手机响了两下,原来是公司发来的短信息:“万科为入世准备好了吗?”噢,今天是中国入世的日子。回到宾馆,电视画面上的滚动条打出多哈部长会议已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在他乡,王石就这么平静地度过了中国入世的那一刻,没有兴奋,也没有恐惧和压力。他说对入世最深的记忆发生在1999年。作为香港华润集团一家玉米酒精公司的独立董事,随一个团去美国考察,在伊利诺伊州的一家农场,主人说农场的玉米如出口中国,到岸价850元(人民币)一吨,还有可观的利润。当时国内玉米价格在1150元一吨,要是入世了,中国的农业还有活路吗?入世谈判中,汽车、金融等等都有代表在讨价还价,谁在代表中国的农民跟他们讨价还价呢?一说到入世,王石总忘不了那一次的感受。
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取决于金融改革
和农业相比,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全面开放了。万科作为上市公司和全国性房地产商,在这个开放的市场里已经是领头羊的角色,所以王石没太把入世当回事。按他的话,10多年来万科在慢慢地释放着入世的压力,在水到渠成的那一刻,自己反而变得很轻松。
入世前夕,王石随中国房地产协会代表团到德国去观摩世界房展,接着又考察了荷兰、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一路上他留意欧洲的变化:以德国为龙头的欧洲城市新一轮的市政建设开始了,新的创意,新的手法,让做地产的他大开眼界;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在欧洲则有些迟缓,习惯了网上办公的他感觉在欧洲城市上网还不如中国的拉萨方便。这就是将来要与之更多打交道的欧洲,一个非常成熟的社会,节奏放慢了,机会也少一些。希望还是在中国,相比之下我们的机会太多了,光万科年房产的竣工量就是斯图加特这个德国第四大城市全部房产竣工量的4倍。
欧洲之行,王石很兴奋。
入世对房地产业影响有多大?王石说,其实也很大。
首先是金融业。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一个项目少则几个亿,多则几十个亿、上百亿。现在国内的开发商只能选择国内的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选择它的贷款、概念和模式。很明显,国内银行业在这方面的服务是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的。入世了,外资银行5年内全面介入,开发商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大规模融资会变得更方便,而且国际水准的金融服务也会反过来促使地产界上水平。
其次是和房地产相关的一些中介机构,比如保险、销售代理、建筑设计、工程建设等。这些原来都是限制的,入世后,这些方面也会充分开放,这对房地产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国内房地产这个木桶中比较短的一块正是中介服务。
分析这些,王石的脸上一直流露着快感。
至于外资会不会迅速大规模直接杀入国内的房市,王石的判断是近两年可能性不大。房地产投入有两块内容,一是对辅助产业的投资,像建材,入世前这个行业已充分放开,合资和外资已有一定份额。入世后,这个行业的外资比例会提高,但会是渐进式的。二是对房地产的直接投资。由这个产业的地域性特点所决定,外资不会直接在中国建立房地产开发公司,他们的投资方式一定是证券投资,即在证券市场购买优质的地产公司。这方面现在对他们还有很大的局限,A股不对外资开放,只有B股和香港的H股可以染指。B股由于其历史原因,作为融资工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就是说如果外商大量投资它的话,从目前来看其退出机制还有相当大的问题,所以外资在B股市场投资中国的地产公司可能性不大。再看香港H股市场,现在H股市场还没有地产公司,外资也会不得其门而入。所以说,外资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介入程度,还取决于国内金融市场在入世后的改革步伐。
万科会有两年的调整期
具体到万科,王石的目光好像更专注了,但看得出他不再象谈前面的话题时那样超脱。和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产业巨头们的心情相似,王石在急切盼望随着入世文件的签署,制度规则方面能快速与国际接轨。
这种心情事出有因。去年华润入主万科,万科依靠资本市场做大地产市场的战略思路已十分清晰。这是万科在尝试多年多元小股东战略成功之后,面对全球化发展所做的转型。也是王石又一次的自我挑战:傍大款,只要对万科发展有利,自己被炒鱿鱼也在所不惜。
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无处落脚。今年初万科提出向香港华润集团单一定向增发B股计划。如成功,不仅万科将筹资20亿元人民币,缓解长期以来的“贫血症”;而且华润对万科的持股将由当时的15%左右飙升至51%,实现去年华润入主万科时的承诺。当时华润持有在香港上市的北京置地约70%的股份,这样华润通过万科整合内地房地产业务的目标在资本层面就容易达到。那样万科引入既有中资背景又有良好国际资本通道、兼有产业支持的大股东的计划就顺利实现了。
但在外人看来,对万科无所不能的王石也有走麦城的时候。万科的方案遭到公司股本中占优势的A股股东们的反对。因为资本市场还不能满足王石的愿望,当时B股还没有向国内市场开放,A、B股之间的价差太大,差不多是4倍。此外还有华润和万科深层次合作的诸多法律障碍。结果华润和万科的双赢战略被延期了,万科和王石只能选择等待。
这对王石是一次打击。此前万科一向被业界斥为保守,但在傍上华润后,万科明显调高了今后的发展速度:计划2004年主业的销售额达100亿元人民币,而2000年万科主业现实收入只有24.5亿。人们渴望看到快速发展的万科是什么样的,王石也想满足大伙儿一回。但现在王石不得不说,万科的速度会放慢,因为我手中没有那20亿了。
王石又一次对制度层面的制约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入世了,快些改变吧!”这个呼唤发自王石,也发自所有他的同道们。
王石乐观地认为,变化会很快到来的。他相信到2003年,A、B股价差,法律障碍之类统统将不复存在,万科和华润将迎来蜜月期,那时万科会再提速。
在宏观层面调整的空隙,企业层面只是消极等待吗?
再减就减王石了
王石还会照旧他那独特的企业家生活方式。据说和摩托罗拉新一部广告片拍摄计划已定,地点在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但万科则会在调整中积蓄势能。打开万科的网站,三个最新动态让人们会感到万科的调整已经开始:土地储备目前比年初几乎翻了一番;10月份首次进入南昌这样一个200万城市人口的市场,“造镇计划”有了新版本;减法也做完了,前不久把持有的万佳超市72%的股权卖给了华润的一家子公司,卖了个好价钱,万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房地产公司。王石开玩笑说,万科不能再减了,再减就减我王石了。
事实上,任何一次政策和环境的变化都是有远见的企业家们谋划战略的契机,更何况中国加入WTO是绝无仅有的呢。老练的王石才不愿错过这样的良机。这次欧洲之行,除观摩世界房展外,大量和欧洲的房地产中介机构接触,终端则是各式各样的欧洲资本。王石说已经把脚伸进去了,以后会有更多的会谈。在国内资本市场,发行公司可转换债券的项目也已公布,并得到股东和监管层的认可,盘子差不多在10亿左右。
至于和华润的联姻,王石也不愿消极等待。万科准备发行H股,在香港资本市场与华润对接。促成王石这个举动的,很大程度是前不久另一个地产界强人——任志强和华润的分手。北京的华远离开华润控股的北京置地,北京置地已成了华润置地,庞大的地产资源但没了主力品牌。王石的机会来了。在香港上H股,万科与华润置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无论是华润增持万科,还是万科吸引国际资本,王石进退自如。
王石很看中2003这个万科的新转折年,如果一切如他盘算的那样,万科将会是入世后国内首批受益的企业之一。
王石入世前后导演的万科,会成为中国企业WTO版的标准格式吗?
选择是一种价值
和企业一样,企业家也是在一种背景和环境中生存的。WTO来了,对企业有冲击,对企业家也有震荡。企业家们可能会用一种新的指标来衡量自己的的付出与所得。
由创业者到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王石在他同辈的企业家中是少见的。TWO之后,万科会变化,王石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他是否会淡出万科,再转变为一个投资人,一个真正财富的拥有者?毕竟他才50岁,在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中还属小字辈。
王石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复强调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他很有感触地回顾了80年代初那批创业者(包括王石本人)。那个时代的创业者有三种模式,一是在国营背景下创业,二是打着国营的背景干自己的事,三是自己创业。王石选择了第一种模式,当时的一大批企业精英也都在这个阵营。到今天,这三个模式里的佼佼者所剩不多了。第一种模式中大部分因为“59岁现象”而晚节不保;二、三两种模式的成功者也改变了身份,由创业者而成为投资人,中国的一代富人。唯王石有点另类,在第一种模式下由创业者变为职业经理人。他的精明才干可能不比后两类的成功者们少,但今天以财富来衡量,王石则居次席。再过若干年,中国富人榜上恐怕还不会有王石的名字。
王石是否有点不平衡?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好象还不至于此。他声称1988年万科股份制时可以选择自己持股40%的方案,但还是放弃了。第一次选择,他说当时的人力财力等主要资源都在国营公司,能支配那么多资源就不必去当个体户;第二次选择,他说关键不在你是否控制万科,而是否能把它做大。这两次选择都有一个个人价值的实现问题,怎么来衡量?还是一种选择,选择之后就要把持这个定力。
王石说,1984年到深圳创业时,自己33岁,今天万科管理层的平均年龄33.5岁。万科的管理层成熟了,他对万科很坦然,所以有关他的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都有。
现在看王石是企业家队伍中的少数派,但王石创造了一个中国企业成长的一种模式,它的结构、理念和文化等在入世之后显得很有活力。这恐怕就是王石的价值所在,当然他那种全新的中国企业家的生活方式在入世后也会面临升值的压力。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