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印度央行寻求流动性管理良方 存款准备金率提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6日 09:31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袁蓉君

  纵观亚洲新兴经济体,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与中国同为“金砖四国”的印度自然也不例外。在本币加速升值的大趋势下,海外对冲基金大举进入印度寻求高回报,印度储备银行(央行)不断购入外汇以抑制本币升幅,这是导致该国银行流动性过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周二,印度央行再次出手,将商业银行初级存款中不能用于放贷的现金准备比例(Cash reserve ratio)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据悉,在此次上调以后,自2004年央行采取紧缩政策以来,印度

商业银行的现金准备比例已经上升了1.5个百分点。受此消息打击,14日印度股市最多曾下跌2%;在亚洲的交易中,印度国债的跌幅是所有品种中最大的。

  印度从1991年开始实施开放市场的改革,目前正在出现经济过热的温和征兆:经常项目已经转为赤字;信贷年同比增长达到30%左右;通胀已经超出央行所能容忍的上限。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的政策决策者就已经声称,收紧银行的资金并非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是央行的最后一招,就像在80年代的情况一样。这种新的观点主张:印度央行应像所有现代中央银行一样,通过采用公开市场操作或口头表述来增强其抑制通胀的能力。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控制流动性,而决策者发出基准利率改变信号的口头表述可以指导资金的定价。印度央行的现任行长雷德在2002年1月曾表示,央行的中期目标是在短期内把现金准备比例降低到3%的法定最低水平。到2003年6月,该比例的确从雷德发表上述讲话时的5.5%下降到了4.5%。但是,这正是该比例本来就应达到的水平。在本周宣布上调以后,商业银行现金准备比例又回到了6%。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当印度经济尚未开放时,印度的货币政策常常要服务于政府的需要,央行通过多印钞票弥补政府收入的不足。只要货币供应量和通胀看起来快要失去控制了,央行就会收回商业银行的资金。这就造成了金融不稳定,即使1983年至1989年连续9次提高准备金率后,印度仍然无法避免在1990年至1991年出现的那场收支危机。

  不过,现在的情况则与80年代大不相同。在经历了20多年的市场开放后,虽然印度政府依然债台高筑,政府债务超过GDP的80%,但政府已不再强迫中央银行不断印钞。而在印度本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不断涌入的外资则正在对央行的政策产生影响。印度卢比是一种有管理的货币。根据摩根大通的数据,在过去两周里,为了阻止卢比的升值,印度央行购买了35亿美元的外汇。因此,央行本次提高商业银行现金准备比例是为了减少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阻止资金流向已经过热的

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24日到今年2月6日,印度卢比对美元
汇率
升值6%。如果央行没有从去年11月份开始购买美元,卢比汇率可能会比现在要高出5%至10%。

  除了提高现金准备比例外,使银行摆脱多余现金的另一种方式是向其出售债券。不过,由于印度3个月国债的收益率只比美国同期限的债券高出2个百分点,对印度中央银行来说,这个代价恐怕过于昂贵。

  有分析家认为,印度卢比的强劲可能会有助于抑制通胀。目前该国的通胀已经达到6.6%,远远高于央行所能容忍的5.5%这一水平。然而,如果卢比在未来7个月内升值15%,印度出口则可能停滞不前。更重要的是,如果卢比被认为是单向升值货币,它就将进一步成为吸引更多海外资金的一块磁铁。同时,加息也会起到类似的作用,“携带交易”投资者会因为回报增加而加大筹码。自2005年10月以来,印度的基准利率已经上升了150个基点至7.50%。根据雷曼兄弟的最新预测,未来印度央行将继续提高利率,不过利率会低于通胀。

  彭博资讯的财经专栏作家安迪·穆克尔杰认为,如果每当央行在干预汇市、购入美元之后都采用提高准备金比例的方式来收回银行的部分流动性,印度银行业则可能会受到削弱。尽管如此,目前可供印度的选择也不多。不少分析家认为,在政府和央行找到管理流动性的有效方法之前,印度重新陷入80年代收支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通胀上涨、金融失衡以及有可能的资产价格泡沫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更多的风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