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承担社会责任:银行业不应漠视的义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6日 09:16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周萃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就可以量化的指标而言,如不良资产、各项财务指标、经营业绩均经受了市场的考验,并且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然而,与日渐强化的“绩效”观念相比,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却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对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承担起与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等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刚刚过去的一年,收费问题成为让商业银行困扰的一大尴尬。首次开征小额账户费、跨行查询费……一些曾经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日渐减少。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之间加剧了对优质客户的争夺。确实,从商业机构的经营原则来看,这些实际上无可厚非;从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来看,“二八定律”也是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然而,金融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助学贷款流标、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村金融严重缺血等,这些现象使得社会上一些人士开始责问商业银行是否充分尽到了应尽的社会责任。

  当然,“融资难”涉及体制、机制、国家政策、经济大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原因,银行仅仅是整个因果链条中的一环。如若不顾现实可能,勉强贷款给一些不具备贷款条件的客户,最终损失的不仅是银行的利益,还将包括国家利益。然而,尤努斯“穷人银行”的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利用所掌握的金融资源,银行完全有可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创造巨大经济财富的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

  银行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似乎已经是一个无可辩驳的问题。当今时代,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已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团体认识到,仅有较好的财务指标不能说明企业存在的全部价值。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作为经济范畴的银行业和作为道德范畴的银行业产生矛盾时,如何选择才算正确?毕竟“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任何一家企业合理的商业目标。“作为”与“不作为”,商业银行拥有绝对自由度,其区别仅在于境界“高下”而已。

  然而,利润追求的绝对化,常常会导致一些“短视”的非道德行为。为取得利益,一些商业银行贷款给高能耗、低效益、环境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样的利益诉求,显然已经超出“道德”所能容忍的范围。

  强调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在我国更有特殊理由和意义。银行业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政府斥巨资为其冲销不良贷款,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其进行财务重组等。我国银行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广大老百姓的支持。

  客观地讲,近年来不少银行也在积极努力践行其社会责任。比如建设银行,先后设立了“爱心基金”、“零钱募捐活动”以及“中国红十字会员龙卡”等公益项目。而当地方遭灾遇险的时候,捐款赠物的名单里,常常也少不了几大银行的名字。去年8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还率先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承诺将逐步加大社会捐赠力度,并接受社会监督。

  事实上,慈善捐助仅仅是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全面来看,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其实包括多个层面:合理运用信贷杠杆,保证金融资源的合理、公平、有效配置;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服务方式;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部分满足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严格诚实守信;合规依法纳税;积极支持社会公共事业……

  2006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偏快,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有鉴于此,决策层提出“有保有压,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进度,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对策。在此背景下,几大商业银行均积极配合国家的

宏观调控政策,明确表示要围绕国家信贷政策导向,引导资源高效配置。在实践中,多数银行也确实保证了一部分信贷资源向中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环保型、低能耗型企业倾斜。围绕国家宏观调控合理运用信贷杠杆,这是商业银行承担其社会责任最根本、最重要的表现。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为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只有尽其所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并由此获得一个为更广大的社会公众所理解和承认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商业银行才能保持长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和增长。

  今天,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已经或将要通过上市转变为公众公司。这意味着,不仅其财务指标、经营业绩将受到投资者关注,其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行为也将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所以,对竞相上市的商业银行来说,积极承担其社会责任,也是其成功转型为公众公司的重要一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