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自由贸易减少了就业吗? 自由贸易十大真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05:0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布林克.林德塞(美国)

  不管经济是好是坏,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一些工作机会的减少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希望通过指责外国人来改变这种状况,也不能通过限制贸易来解决。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一些人失业,但同时也使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接受改变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全球化将美国最好的工作岗位都送到国外去了吗?如果你每天看CNN,你会信以为真,并认为美国应该对自由贸易采取限制条款。

  但是,新近关于“职位外包”的争论其实并非新鲜事,早在十年前美国人就已经抱怨:全球贸易把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偷走了。只不过现在中国和印度取代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墨西哥,成为美国就业最大的外部威胁,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论这才又再度兴起。

  事实要比想象的轻松得多。在不断变化的美国劳动力市场上,贸易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事实上,现在的国际贸易形势更倾向于向美国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虽然失业者真的很痛苦,但是,对于一个合理的公共政策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关于自由贸易,我想列举以下10个事实。

  1.随着人口增长,工作总量也在增长

  在美国经济中,工作机会的总量随劳动力总量的增长而增长。人口增长的同时,劳动者的数量也在增长,市场吸收了这些劳动力并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部门。

  想想看过去半个世纪所有引起劳动力供给增长的事件:婴儿潮、妇女解放、移民大量增加。再想想看引起劳动力需求大大减少的事件:外国生产商不断增长的竞争力、美国进口关税壁垒的降低;最重要的,科技发明大大节省了劳动力。

  但是,所有这些变化,并没有造成长期的工作机会缺失。现在以及未来,尽管我们面临中国、印度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一个合理的经济政策,以及保证劳动力市场拥有持续的弹性,将给我们增加就业机会。

  2.工作机会不断变化

  现在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比以前高多了,新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削减的职位都比以前增加了。

  经济学家BradDeLong认为,每周36万个新增失业保险申请其实是个比较合理的数字,这个数字能使失业率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根据劳动统计署统计的数据,1993年到2003年之间,私营部门就业净增长了1780万个,新增3.277亿个职位,同时3.099亿个职位被削减。也就是说,在过去,私营部门每净增加一个工作岗位,就新增18.4个岗位,同时有17.4个岗位被削减。

  这些数据清楚说明,一些公司和产业收缩了,必然有另外的公司和产业会扩大。局部的挑战和问题不应该被夸大为国家危机。

  3.有挑战性的、高薪的工作正在增加,而不是减少

  人们常常认为增长的就业机会多为低薪的、没有前途的“麦当劳工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管理类、专业化的工作机会增长很快,1983年到2002年之间由2360万增长到4250万,几乎增长了两倍。这些富有挑战性、高薪的职位在总就业中的比重由原来的23.4%增长到31.1%。这些职位的需求在未来还将继续增长。根据劳动统计署2002年12月发表的预测,管理、商业、金融和专业职位将由4320万增长到5200万,由就业总量的30%增长到31.5%。

  4.工业化程度降低的说法是非常荒唐的

  反对开放市场的人常常宣称,对外部竞争不加以防护的做法,摧毁了美国制造业的基石。这种指控完全站不住脚。1980到2003年间,美国制造业的产量提高了93%!确实,在最近的不景气中,产量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正在复苏:2003年制造业产量增长了2.2个百分点。

  全部非农部门每小时的产量,在1980年到2002年之间增长了50%;与之相比,制造业每小时的产量增长了103个百分点。

  5.进口不是引起最近制造业工作机会减少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制造业部门的就业遇到了挫败。1965到1990年,制造业总体就业量在1600万到2000万之间稳定波动,在上世纪90年代,最高点总是在1800万左右,但是从2000年6月到2003年10月,就业总量由1732万下降到了1456万,下降了16%。

  尽管损失是严重的,但是,认为工作机会的损失是由外部竞争造成的,是与事实不符的。2000年到2003年,制造业的进口仅仅增长了0.6%。与之相对照的是,制造业的出口减少了9.6%。即这一时期,出口的下降占了制造业贸易赤字增长的91%。

  因此,进口对于制造业就业机会减少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在最近的不景气中,国内制造业市场的恶化———特别是企业投资的大幅下降。从2000年第四季度到2002年的第三季度,非居民固定投资下降了14%。

  6.“职位外包”对高科技就业并非威胁

  最近几个月,人们不但担心制造业工作机会正在减少,而且服务业职位也越来越少。尤其是,信息技术职位外包到印度或者其他低工资的国家,引起了相当的关注。根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调查,12%的IT公司已经向海外转移了部分部门。至于未来的发展,Forrester公司预测,330万个白领职位,包括170万个后台职位和47.3万个IT职位,将在2000年到2015年间转移到海外。

  更让人担心的是,IT业职位数量的大幅下降。在2003年,根据商务部的统计,IT相关职位总量只有595万,而2000年最高时曾达到647万。但是这是因为IT经历了一轮热潮后又经历了一轮低谷。事实上,现在的数字实际上比1994年多71%。

  尽管职位外包成为发展趋势,但是IT相关就业在来年仍然有望增长。根据劳动部的预测,计算机和数学方面的就业数量将由2002年的302万增长到2012年的407万———35%的增长。预计十年内就业增长最快的30个行业中,有7个与计算机相关。因此,目前IT业就业的下降只是暂时的。

  7.服务业全球化给美国工业带来了大量的机会

  美国的IT行业正由于职位外包而产生贸易顺差的情况。在“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和“数据库和其他信息服务”中,美国的出口从1995年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54亿美元,与此同时,进口由3亿增长到12亿。从而,美国在这些领域的贸易顺差由21亿增加到42亿。

  其间,科技发展也推动了各种服务业,比如银行、会计、法律援助,工程师、医药等等。美国成为服务出口的主要国家,在服务业上有相当大的贸易顺差。例如在2002年,服务业出口占到美国总出口的30%。因此,能够远程提供服务促进了许多美国服务业的发展。尽管某些工作机会确实减少了,但是职位外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创造出更多新的工作机会。

  8.职位外包创造新的岗位并促进经济发展

  职位外包对就业确实有不利影响,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好处。通过把某些部门转移到海外,公司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竞争最终把实惠带给了消费者,这样就可以刺激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无论是由新技术的发明,还是组织生产的新方法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都将转化成经济增长并且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9.白领工作因数字革命减少并非新鲜事

  人们以为,现在出现的职位外包现象是前所未有的,但是许多年前科技发展就已经在减少白领工作机会。

  在过去十年,IT产业的扩张引起了就业市场的变化。许多工作机会并不是简单地转移到了海外,而是被办公自动化和由此而来的生产过程的重组所代替。

  劳动统计部门对工作3年以上的失业工人的统计显示,在1981至1982年的萧条期间,失业的多是蓝领工人,但是1991至1992年间,白领工人占到这类失业人数的一半。

  10.对美国经济中失业的担心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经济不景气使工作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害怕,工作机会的缺乏将持续下去,甚至更加严重。

  但是如果人们明白过去美国也有相似经历,人们就不会感到那么害怕了。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也曾引起过残酷的长期失业,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曾经认为,工业经济的快速成熟意味着,我们不能再依赖私营部门实现充分就业了。但是随着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理论很快失去了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再次不景气,而日本公司又在一系列竞争上取得了胜利,美国又产生过对未来的担心。

  一次又一次,那些有影响力的、权威的声音都在说,天要塌下来了,但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他们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将暂时的、经济循环中必经的下降当成了长期衰退。

  近些年,许多美国人失业,更多人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拒绝承认这些残酷的事实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夸大他们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没有意义的。

  不管经济是好是坏,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一些工作机会的减少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希望通过指责外国人来改变这种状况,也不能通过限制贸易来解决。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一些人失业,但同时也使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接受改变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

  (作者系美国卡托研究所副总裁 陈书宇 苏蔓薏 编译)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8月20日 第八版)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