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刘元春 杨瑞龙 毛振华 贾康 邢自强 徐奇渊 王孝松联合解析: 加强政策力度、促进内外平衡、引领全球复苏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今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论坛主题为“加强政策力度,促进内外平衡,引领全球复苏”,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毛振华、贾康、邢自强、徐奇渊联袂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王孝松代表CMF研究团队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王教授指出:本期的聚焦为外贸可能出现的风险,政策建议是促进内外平衡,解析中国在率先控制了疫情发展、经济逐步向好的情况下,能否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报告形成了八个基本判断。
首先,4月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房地产发展等指标一致表明,复工复产带来了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
第二,从细分指标来看,中国宏观经济远未摆脱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一些领域的风险十分突出。
第三,CPI和PPI的走势出现分化,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也出现分化,食品和能源价格仍然是价格指数的主要决定因素。
第四,复工复产提振了市场信心,但需求恢复弱于供给恢复,服务业中的部分行业仍受疫情困扰,外贸困境已初露端倪。
第五,4月出口增长超预期,且外贸领域呈现出贸易方式持续变迁、同新兴经济体贸易增长、民营企业进口活跃等新特征,但疫情导致的世界市场需求疲软将在未来给中国出口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
第六,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且常年保持较高外贸依存度,当发生重大国际突发事件时,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放大效应”。
第七,以往外贸依存度越高的省份,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越低,因此,“稳外贸”成为“稳增长”的关键。
第八,中国具备引领全球复苏的现实基础,未来需要加大对企业兜底的力度、促进内外平衡、加强政策协调,从而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对此,王教授给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首先,中国政府要采取更为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加大对企业兜底的力度,设置差异化财政减免力度,进一步拓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更多领域企业提供研发补贴,以“保险优惠”的形式对企业予以扶持。
第二,在外需疲软、对外贸易陷入困境的背景下,要坚持内外兼顾的总体原则,不能放弃外部市场,维护全球价值链的健康发展。
第三,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避免一味将其作为短期刺激工具的政策导向。
第四,政府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加强中央政府各部门、各省政策间的协同性,并提高政策发布和应用的效率,从而为全年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论坛第二单元,与会嘉宾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精彩观点。
当前经济全面复苏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教授指出,一季度的时候,国际上主要的贸易伙伴的疫情还没有出现高峰期或者非常严峻的局面,到3月份明朗化了。二季度中国本土情况明显好转,但是,一些主要的贸易伙伴,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情况相当严峻,所以,外贸进一步的演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当前要按照中央部署,在做好“六稳六保”的同时,把短期和中长期继续追求高质量发展升级衔接好。在制度建设深化改革的同时,我们的政策一定要注意好机制创新,一方面继续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掌握好必要的转内销,这些政策支持的机制一定要对接市场、兼容市场,以经济手段为主。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指出,一季度经济下滑最重要的贡献因素是消费拖累,二季度至下半年,出口贸易和投资拖累作用会更加明显一些。从统计核算意义上来说,顺差对GDP的贡献会增加的。但是从实际的出口本身来说,这个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对外贸出口增长的政策目标,从以前比较高的增速,到跟GDP一致的增速,到维持正增速,到现在维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相对稳定,从这个目标来看,大致也有一个相当幅度的外贸下滑的可能性。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指出,中国虽然疫情最早爆发,但我们采取了比较强力的隔离隔断措施,现在已经明显走出了衰退阶段,开始缓步复苏,这在全世界是比较快的。同时,邢自强还指出了下一阶段的风险因素,第一是出口下行,工业生产可能会面临第二波向下的风险。二是面对国内就业压力,餐饮等服务行业需求不足。所以,在二三月份出台了一些短期的纾困政策,给中小企业和受困行业的定向信贷,以及四五月份推出了一些推动公共投资的政策,不管是新基建、老基建,还是地方专项债,都能较好的给企业和个人直接进行扶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指出,从外贸需求来看,首先要建立一个宏观上的分析共识。一是疫情引发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全球需求锐减。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想想扭转外贸下行的趋势都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讲需求端出现问题,需求端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供应链条上生产链和供应链也会出现调整。二是各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而反对全球化,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充分看到扩大外贸的困难。三是要关注新冷战,尤其是要关注去中国化的新的全球化。四是怎样支持出口,坚持用市场化的方法。另外,当前医护产品出口还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疫苗出现了很大的缺口,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机会,要抓住这个契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4月份的数据不仅仅表明目前复工复产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更重要的是目前步入到了一个新时刻。这个新时刻是什么?就是行政化的复工复产已经到头了,市场化的经济循环常态化开始出现了瓶颈效应。这个时候,是行政性复工复产向全面市场化恢复的一个破冰时刻。4月份的数据表明,破冰时刻已经到来,在这个时候关键点就是要大幅度进行需求刺激,来克服冰冻效应。因此,在战略上一定要认识到,4月份的数据显示我们步入新阶段,同时也显示目前处于一个关键窗口期,需要超级需求刺激,快速推动恢复市场化的内部循环。
面对这种形势,怎样稳住经济,特别是怎样稳住外贸,怎样实现一个内外平衡?
贾康认为,现在决策上的意图比较清晰了,在扩大内需方面,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三箭齐发”。救急、纾困和提振消费,更多的带有应急和短期的必要性。从中期来看,消费还要让它继续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同时进一步发展新基建,为第一生产力创造支撑条件。定制化的方案设计非常关键。掌握好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跟市场对接的机制也非常关键。
徐奇渊认为,现在很多国家经济大幅下滑、收入下降,这个时候如果目标是稳外贸,那就补贴外贸企业,把价格压下来,把很便宜的东西卖给其他国家。中国很多的代工企业产品品质和质量是很好的,缺的是品牌、设计和一些软的环节。要加强这方面建设。其次,代工产品面临一个很好的机遇,在疫情冲击下,有很多退单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面临新的机遇,如果政府加以适当的引导,包括品牌方面的扶持,代工企业会崛起。
邢自强指出,目前,中国要居安思危。一个是考虑到全球通胀,由于生产力的降低卷土重来,尤其2022年这个当口。二是逆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可能更需要落实改革开放的政策,来夯实对于全球产业链和高水平外资的吸引力,这样才能用本地的消费潜力吸引跨国企业,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第二,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当口,中国应该加强对下一阶段的城市化投资,新一代的新型技术高速公路的投资,包括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来避免经济进入平庸时代。
毛振华指出,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建议进行分类。一个是武汉地区,在“双底线”里坚持以常态化防御为主要政策,兼顾复工复产,推出一系列适合这个战略的工具,而其他的地方就是推行以复工复产为核心的兼顾常态化防御的配套政策,解决当务之急。同时毛教授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设网格化的发热门诊。二是要加强各个地方的重症ICU的改造措施和力度,把应急措施建起来,按照现有资源重新配置。三是要补充现在的储备,补充公共卫生短板。
刘元春指出,我们的政策实际上已经变得很清楚,第一个层面必须用超常规的方法加大疫情的救助,这是一个基本前提,疫情救助不仅仅是公共卫生层面的救助,还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救助,“三元救助”同时并行,这是要做的首要一点。第二个层面,消费与投资相结合,内需为主体、外需为辅的需求扩张政策。第三个层面是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救助、稳定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的一揽子政策。
长按二维码进入直播间看回放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