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十一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6月6日A会场下午实录(5)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7日 23:11  新浪财经

  杨希:清洁技术从能源产生到能源回收,中间有很多环节,包括配送、传输,只要能改变这些效率,我们都定义为清洁技术,从未来的清洁技术产品来看,我们非常看好储能,必须要有储能的解决方式。另一个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问:我问的是关于早期VC这一块,大家一起投TMT时,很多公司还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小时我们可以进去,可以让公司做很长时间。而清洁能源不是制造业,所以资本投入很大,300万美元砸进去没有什么意义。我的问题是,我们往新能源投的时候,当收入不是很高,有不少的项目测试时期很长,技术产品过关,我们投早期的时候有什么困惑、要点考量的时候跟TMT是不一样的?

  林欣禾:这也是我们一个困扰,坦白说我们做项目投资,基本上喜欢控制在1000万—1500万美元之内,如果一两千亿的投资对我们来说太大了,我们的胃口不够大,我们看能源上面的东西,要么你就出去,让好几十亿基金的做这个项目,小一点的基金就往节能方向走,因为节能的收入不一定那么大,主要以技术为主,这样来讲,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给他一个300万,后面再追加500万—1千万左右,可能就可以把这个产品做出来。

  国内我们调查了一下,但是没有投。像节省电源的系统,他们从开始研发一直到出来,前后用的钱不会超过1、2千美元左右,我们主要往这方向看。我们也投了一个收入很高的项目,大概3千亿美元,所以我们会比较慎重一点,你刚才讲的话比较正确,有不同的基金,有些基金比较大,如果你的胃口比较大,需要几亿,如果在节能上面的项目比较适合早期的VC做。

  陶冶:如果是一个纯粹的做研发阶段,需要证明产产品的话,我觉得这个阶段投入不会太大,真正要上大规模,一定要有分阶段的小视、中式,最开始的投入,随便你做多大事,不会是太大投入,我们有很多初创基金做这方面的投资。另外,其实有很多企业是立竿见影的,很快就有回流基金,可能在扩大规模阶段需要流动基金,而不是固定投资问题,一方面可以融资,因为你已经有一个东西了,你能证明可以走了,现在要跑,现在有一部分的成长型的基金帮助你、支持你。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合作项目中有越来越多商业银行愿意跟基金合作,做商业贷款。这可以用签订的合同,包括专业技术作为抵押,或者以现金流作为抵押,现在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对中小企业也有很大的转变。国外和国内都有类似的商业银行愿意跟风投基金一块参与成长性企业的投资,他们作为贷款。我想在我们通常投资的过程中,还没有说企业这方面完全走投无路的。产业链现在也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企业都会找到对口的基金。

  问:非常高兴认识几位嘉宾,也非常感谢几位嘉宾,回应一下叶总的话,你们不会是搞能源投入的,现在我们从你们身上吸收了很多能量,一点都不困。感谢的第二层意思,宋博士、林博士、叶总提到了新能源,这个里面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分支,太阳能、风能都投得差不多的,我听着感觉像中国媒体说的一句话,产能过剩,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刚才叶总解释的那种新能源的,就是用新技术解决老能源的高效应用。我们这个产品就是把煤变成人造石油,可以喷出去燃烧,他最大的好处是燃尽率可以达到19%,过去的锅燃尽率只有65%,所以节能率达到30%以上,这个符合宋博士提出的标准。另外它的效率从65%提高到84—91%,这是一种产品。第二种产品是把煤喷出去燃烧。这个市场规模也非常大,据我们初步估计,大概1千亿一年,我们生产75吨以下的,至少要有300亿市场,这个产品到现在没有投资公司投资。我感到非常奇怪,一是不是你们投的钱还没有收回来?二是不是这个产业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

  宋安澜:可能投资者正好没有看到,我觉得项目不错,我们那里投了一个做燃烧器的公司,这个潜力很大,这个相当于粉的状况燃烧,堵塞了怎么办,有一些问题,我总得感觉这个项目很有意思,我们非常愿意看。

  问:我们现在这个产品的技术具有核心技术,我们和上海交大合作,和民间发明人合作,你所顾虑的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宋安澜:我们很愿意看到。

  问:我问一下风电方面的设备问题,我们知道风电场的控制设备比较先进,中国比较大的电器供应商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都在往这方面做,技术的壁垒在?

  陶冶:刚才几位嘉宾都提到了风电是一个全球市场,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基地,从零件到整机都有相当大的比例,它面对的绝对不仅仅是中国的风场使用的市场。第二,我们在一些关键部件上跟国外有差距,这里面包括了电机、轴承部件。我们也做了1.5、2.5的大型风机,这些都是可靠的。确实存在差距,我相信这个差距很快会被弥补。第三,我们对关键部件的制造性企业还是很关注的,整机的组装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是不大,对核心的技术部件、功能部件,特别是有一定的专利保护有自己的团队和生产经验的还是有相当的投资机会,这是一个全球的市场,市场非常大,而且对中国比太阳能对新能源的利用短期内更有意义,可能中国风能的开发力度更大。现在国家规定了国内新的风机、风场,要求70%的国产率,这些政策都会进一步激励国内的风机整装。

  宋安澜:关于整机的风机市场不怎么样。中间一半差不多400千瓦已经拿走了,很多做整机的都是把别人的东西弄过来,相对来说门槛不高,实际上我个人觉得这中间有几块东西是我们可以做的,特别是风机的控制系统、电控系统,这些东西中国都有很多做的不错的。虽然现在产品可靠性不够,但是这部分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很多做整机就是把别人弄进来,因为风机很容易坏了,坏了就没有人修。我们有资金投入,有人投进去的话,我相信有很大的潜力。

  问:我回应一下刚才风电问题,深圳有一家企业做的是垂直轴的发电,是引进乌克兰的技术成为知识产权的,现在国家发改委对风电要求是每秒8米—25米的风,这家厂作的机子可能运转40小时,没有一台大的风电发动机,一年最多只有1820个小时,你站在那里风是扑面而来的,这个电机测试以后可能在青海形成上千亿的规模。德国这个月要对它进行测试,他们初步的结论非常好,认为这个电机经过测试以后,要做世界级的垂直轴的风机标准。

  问:想问一下台上的专家对于节能行业的看法,一个是空气热膨领域,它作为节能的子方向,各位怎么看,发展的潜力在哪儿,另外一个就是消风填股的蓄冷技术。各位专家怎么看这些行业的前景?

  叶东:消风填股技术的有效度多大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基于政策,每个地区的风骨差价不一样,山东可能三四倍,纽约可能会差20倍,同样的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一样。从技术上来看,冰蓄冷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国内像同方为主的公司都在做冰蓄冷了,我们在五、六年以前已经投了国内一家做水蓄冷的公司,这两个都有优缺点。当时在冰蓄冷和水蓄冷方面做了很多考察,我们最后选择了水蓄冷技术。刚才我们嘉宾也都投了电池储能的技术,就是晚间储能在高峰的时候释放。未来消风填股特别是在风骨差价很大的地区有更大的应用。

  杨希:谈到电力的蓄风填股应用,还是从产业链环节看,刚才谈到的冰蓄冷、水蓄冷还是终端用户,他们两个最大的区别是容量区别,这不是终端用户的体量。从技术角度来看,国内有一家很成功的公司,整个市场的需求很大,为什么没有人选择终端技术的,整个建筑设计里面是一个较低的、更高的技术壁垒,这是我们当时选择这两个投资方向的原因,但是整体来看各有各的市场。

  王一军:由于时间的原因,今天互动交流时间到此结束,让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嘉宾的精彩发言,谢谢大家!

  2009。第十一届  中国风险投资论坛

  提升VC/PE核心竞争力 培养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时间:2009年6月6日下午A6

  地点:五洲宾馆五洲厅A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