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特区30年:国家使命的延伸(10)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2:32 中国经营报

  延伸阅读

  特区之路:中国问题新解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并于当天公布,正式宣告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市分别划出一定的区域成立经济特区。同时被宣布为特区的还有沿海城市厦门。

  但要真正算中国经济特区的肇始,应该再向前推进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1979年1月31日,国务院决定在蛇口创办工业区,由香港招商局集资并组织实施。3月,广东宝安县经中央同意改为深圳市。

  “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里意味着深圳特区必须要自己想办法、要“闯”,也有为其他地方做出一个榜样的意思。事实上,我们今天通过诠释小平同志当时的话来寻求当时的状况和背景,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发现其中蕴含着中国的两个重要命题——发展与改革。

  “富起来”——就是我们的发展问题,而且是当时中国发展课题中最为迫切的一个问题——国家经济增长,个人财富增长。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而一个“闯”字——也就是改革,深刻地揭示出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须面临的风险。可以说,发展是目的,改革是手段。

  事实上,中国特区已经成了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区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带动中国经济迅速向前迈进,“闯”的作用与价值被放大出来。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成为中国的第五个特区。这一年,引发了10万人才下海南的“闯海”大潮,并让这个海岛兴起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开发浪潮,而最终导致一场经济上的巨大创伤与阵痛。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可能就是“闯”的风险与代价。

  1990年4月18日,中央决定开放开发浦东,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十多年时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流传出“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的说法。

  浦东新区成立15周年后,2005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批准上海浦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并拥有体制改革的“先行权”。中国第一个“综改试验区”成立,中国的特区之路开始了一种具有不同内涵的新的征程。

  2006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希望天津滨海新区能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探索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方向。2007年6月,成都、重庆双双成为新的国家综改试验区。同年12月,长株潭与武汉亦同时获批。

  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区发展的思路有了新的变化,亦表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执行新的课题。这也是中国从“先富起来”进入到“共同富裕”的平衡发展格局上来,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新目标上来。

  而综观中国特区近30年的发展历程,亦可以发现,特区之路事实上就是中国发展改革之路,有开天辟地的突破,也有起起落落的跌宕。

  而到今天,中国已经积累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验,我们除了敢闯,也还要善于闯,要继承“闯”字包含的勇气与担当,也要屏弃“闯”字附带的“拍脑袋”、“拍胸脯”的不科学与蛮干。

  我们希望通过办特区来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过去过度强调单方面的经济发展,而对社会发展、体制改革落下了不少短板,而这个新的征程,需要新时期的智慧、勇气与魄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