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特区30年:国家使命的延伸(9)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2:32 中国经营报

  “内生型”为主 “外向型”为辅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理解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苗圩: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的一个发展战略。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提出了区域发展战略。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沿海地区先发展,目标是200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具体方式主要是改革开放,立足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进大出,利用外资来取得发展。

  到2000年的时候,我国用了20年时间基本上实现了初步小康的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批沿海城市带动了相关区域的发展。如长三角,通过上海带动了无锡、苏州等区域的发展。邓小平同志确定了四个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最后是上海浦东。

  到了2000年以后,按照三步走的目标的第二步,就要发展中西部地区了。党中央及时做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战略,取得区域协调的发展。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只有沿海地区发展,而没有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那么这个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中国经营报》:武汉“两型试验区”与深圳和浦东等特区有什么区别?

  苗圩:在区域协调发展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根据客观形势和自身条件,选择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简单来说,前二十年沿海地区发展是靠开放;那么内陆地区的发展除了借助于开放,更多的是要借助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优势,同时更要走一条立足于外向型和内生型相结合,并且以内生型为主的发展模式。

  内陆地区相对来说,腹地比较大,国内市场比较广阔,内需拉动经济潜力非常巨大。内陆地区要寻找有别于沿海地区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以内生型为主,以内生型和外向型结合的发展模式。

  “通过差异化的路子来建设两型社会”

  《中国经营报》:如何打造“两型”新特区?

  苗圩:通过差异化的路子来建设两型社会,武汉有三个优势:“大企业、大项目”,“商业和区位优势”,以及“科技优势”。

  武汉处于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的一个必经之地,区位优势明显。武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中国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武汉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对周边地区有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一个说法,全国的帽子80%是由汉正街批发出来的。

  武汉已确定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和资本市场体系等目标;在产业结构上,武汉正在增加投入,将以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在发展模式上,武汉以拓展消费为重点,促进区位优势转化为服务业优势。

  我们还要通过改革,来解除体制和机制的限制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找到一条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的发展道路,解决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土地占用过多的问题。

  武汉是中部的特大城市,我们想通过“两型试验区”的建设,能够探索一条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试验区的范围包括“8+1”城市圈,有些人说武汉与周边城市差别太大,难以带动发展。我想中央让武汉承担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我们的试验,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和地区如何做到协调发展,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探索这方面的经验。

  吃小灶的政策不会再有了

  《中国经营报》:“两型试验区”获批后,中央会给哪些优惠政策?

  苗圩:武汉市获批试验区后,中央不会给特殊优惠政策。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后,讲究普惠,“吃小灶”式的政策已不会再有了。试验区就是要先行先试,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总体要求前提下,不必拘泥于现行的管理制度,可以大胆改革,早日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所以,没有政策就是最大的政策。

  至于怎么做,我们正组织这方面的专家研讨,制订一个实施方案。两会之前,我们的市长专门组织了武汉地区的专家开了两次座谈会;到了北京以后,我们也找了国务院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咨询,提出具体方案。还要报到省委省政府,得到批准以后,还要向国务院报告。

  《中国经营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如何处理两地在试验区建设中的关系?

  苗圩:有联合,也有竞争,但联合大于竞争。两型社会,武汉需要,长沙需要,全国都很需要。如果不按两型社会建设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话,我们是难以为继的。

  我们总要留点资源给后人,总要留点青山绿水给后人,所以武汉和长沙选择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切入点,作为综合配套改革,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更要联合。

  我们会抽出合适的时间,主动到长沙去,进行充分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改革体制和机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报记者刘晓午 采访整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