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前生今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17:52 《经济》杂志
如果不出意外,作为我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CDM碳交易项目,北京安定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利用项目即将获得第一笔真正的收益,安定填埋场也将成为我国第一批尝到CDM馅饼滋味的企业。不过,从开始运作到今天,已经过去5年时间。 文/本刊记者 张卫华 如果不出意外,作为我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CDM碳交易项目,北京安定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利用项目即将获得第一笔真正的收益,安定填埋场也将成为我国第一批尝到CDM馅饼滋味的企业。不过,从开始运作到今天,已经过去5年时间。 目前,我国政府批准的CDM项目达500多个,每个月都会有七八十个项目获批。回顾和展望安定填埋场CDM项目的前生今世,或许对其他的CDM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艰难的5年 6月21日,难得的一场小雨让北京炎热的天气凉爽了许多。 下午,位于北京市南部约40公里的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区一片忙碌景象,进入镇附近的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以下称安定填埋场),眼前是一座30米高的小山,除了山顶部分泥土裸露外,其余均被绿草覆盖着。这是完全由垃圾填埋而形成的垃圾山,学名叫垃圾填埋堆体。 没有CDM项目之前,垃圾填埋后产生的甲烷等废气直接排到空气中,据估计每年排放的甲烷为4004吨,项目运转后这个数字到2014年会减少到1551吨。两者的差额便是CDM的意义所在——安定填埋场把这个差额最终卖给国外,从而获得收益。 “现在钱已经到门口了。”安定填埋场刘秀常副厂长告诉前来调查的《经济》记者,7月底联合国相关机构对减排量核证后,就可以拿到第一笔款项了。“应该说现在到了CDM的收获季节。” 这个收获时刻来得有些晚。2002年7月6日,国际能源系统(荷兰)公司、北京济丰兴业投资管理公司(下称济丰兴业)与安定填埋场的业主——北京市二清环卫工程集团公司(后来,该公司被合并到北京市环卫集团,成为旗下的分公司)就在安定填埋场开展填埋气的收集利用,以及在CDM项目上的合作签订了《合作意向书》。随后,安定填埋场的填埋气收集利用项目开始启动。 安定填埋场占地约21.6公顷,南北宽约325米,东西长720米,填埋场是一个传统的平原型填埋场,包括缓冲区、进场道路,以及其他运行所必需的辅助调入设施。填埋场的填埋区位于场地的中央,占地大约16.7公顷,填埋场的最终高度将为地面以上约40米。刘秀常介绍说,现在已有30多米,每天的垃圾填埋量已由高峰的1500吨缩减到700多吨。 2005年3月1日,填埋场CDM项目试车成功,安定填埋场和济丰兴业前期共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设备购买安装及相关费用。 “当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刘秀常说,由于当时CDM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而CDM运作从项目设计到最终联合国有关部门签发核定减排量,整个过程非常复杂,“我们准备的材料足有一尺多厚。” “当时我们做了两年多时间,国家都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CDM。”作为咨询方,济丰兴业副总张奕萌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他在接受《经济》采访时同样用了“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当初运作项目的状态。 2004年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外交部联合签署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 随后,安定填埋场向国家发改委报审后拿到了标记为001号的CDM批准证书,成为我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CDM项目。 2006年5月份,联合国相关机构来安定填埋场核定减排量,减排时间范围是从2005年的1月1日到2006年4月30日。当时预测的减排量为5万吨。 张奕萌告诉记者,这只是预测值,最终要以今年7月底拿到的核证书为准,“数字肯定要低于预测值。” 从项目开始运作到现在即将拿到第一笔货款,已经过去整整5年多的时间。经历并参与了项目的全部过程的刘秀常最大的感触就是:“整个过程太艰难,太辛苦了。” 价格迷局 在减排量核证后,接下来最让人关注的就是价格问题了,因为这将直接决定CDM项目的收益。 纵观国际市场碳交易的价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波动性非常大。在占据全球碳交易85%以上的欧盟碳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尤其剧烈。2006年4月初,碳交易价格为30欧元/吨,到了月底跌至12欧元/吨。由于碳交易是按照一年为结算周期的,现在的碳交易价格仅为0.18欧元/吨,而2008年新一轮的价格又达到了23欧元/吨,两者相差100多倍! “CDM不是一个很成熟的市场。”张奕萌认为,碳交易市场剧烈的价格波动对CDM影响很大。 为了保护国内CDM企业的利益,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了一个CDM的指导价格,在审批CDM项目时,如果低于此指导价,国家发改委将不予批准。2006年初之前,这个指导价为5美元,现在为8欧元。 那么,国内CDM项目的成本如何呢?张奕萌认为,国内一吨碳的减排成本应在5美元以下,而欧美国家的成本均在50美元以上。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碳交易市场处于买家市场,发达国家作为CDM减排量的买家,主导着市场价格,而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后者只能接受前者给出的价格,因此目前的价格偏低。 不过,清华大学气候研究所副所长刘德顺教授在接受《经济》采访时认为,碳交易处于卖方市场,原因是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签署的发达国家均要承担减排任务,客观上他们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量。“发改委的指导价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刘秀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具体价格。不过,张奕萌告诉本刊记者,当初济丰兴业根安定填埋场方面签订的协议中有关于价格的条款,“是符合当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价格的。”张奕萌也不愿意透露具体价格。不过张奕萌透露,2004年世界银行规定的价格是4.2美元。 如果按照这个价格,同样按照最乐观的5万吨的减排量计算,安定填埋场CDM项目第一笔收益将是21万美元,约160万人民币。这与前期2000多万元的投资相比,显然是杯水车薪,还不算平时设备正常的运转维护费用。 与即将获得的经济收益相比,刘秀常更愿意强调该项目的环保效益。“即使经济效益不如预期的好,但对国家的环保事业都是很大的贡献。” “我们对CDM的前景非常有信心。”张奕萌认为,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碳交易都在逐渐走向成熟,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趋势。 三大风险 既能获得到经济收益,又能得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因此CDM在发展中国家被称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过,要想最终吃到这个“馅饼”,并非易事,其中也充满了很多风险。 安定填埋场为CDM项目仅前期投入就达1200万元,还不算平日的设备维护和运转费用。尽管没有正式测算过这部分费用,但刘秀常表示,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济丰兴业为此项目的投入是12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将近1000万人民币。由于《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才正式生效,张奕萌表示,从2002年之后两年,安定填埋场是该公司运作的惟一项目,加上国家当时还没有主管CDM的机构等不确定因素,“前两年不说担惊受怕是假的,议定书不能生效是最大的担心。” 在刘德顺教授看来,前期的巨额资金投入是最大的风险之一,“CDM项目从设计文件到最后的核定签发减排量,要经过至少六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要花钱,如果最终不能获得审批,整个前期投入就都泡汤了。” 现在,CDM项目前期运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期投入全部由卖家也就是CDM业主自己投入,最终获得减排量核证后才能拿到钱,也就是一手交货一拿钱;另一种是买家或中介机构在前期同业主一起投入资金。安定填埋场属于后一种,张奕萌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业主的风险分散了。 作为CDM专家,刘德顺也参与了安定填埋场项目的设计等环节,他认为,安定填埋场项目有自己的特殊性,“把公益性事业变成工业项目来实现减排并获得收益,其中最大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就是很难精确地测定减排量。” 不久前,安定方面的人员告诉刘德顺,实际核定的减排量可能仅为预测值的1/3,也就说将有60%以上的误差。刘秀常认为,误差很正常,原因是垃圾本身存在很多差异,“垃圾本身的质地不可能完全一样,中国和美国的垃圾构成也不一样。” 目前,除了安定填埋场,国内还有南京和广东两个垃圾填埋CDM项目。据了解,这两个项目实际产生的减排量仅为预测值的10%,误差高达90%。而全球同类项目的平均比例为31%。 济丰兴业的张奕萌告诉记者,安定填埋场实际减排量跟预测的比例约在40%。“估计9月底第二次核证后,这个比例应该能达到50%-60%。 从CDM项目运作周期来看,安定填埋场从开始运作到现在,已经过去5年多时间。这对一般的企业来说,这个时间有些过长了。 张奕萌认为,一个CDM项目的正常周期,也就是从项目注册成功到最终减排量核证一般需要8-12个月,最终拿到钱需要大约17个月的时间。 另外,从项目本身实际运作过程来看,由于项目所属行业不同,这个时间并非确定。比如水电项目一般要两三年时间,而有的项目半年时间就够了。 刘秀常告诉记者,今年9月份,安定填埋场二期工程将启动,几年后同样大小的小山将矗立在填埋场,与现在的小山近在咫尺。 对于二期工程是否还将继续采用CDM,刘秀常表示还不得而知。安定填埋场的业主已由当初的二清集团变成北京市环卫集团,“现在集团领导都很关注这个CDM项目,希望尽快看到收益。” 这给刘秀常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他依然认为,CDM项目大有前景。 什么是CDM?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因此,《京都议定书》只给工业化国家制定了减排任务,但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作这个要求。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从2005年开始至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得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协助发达国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世界而言,可以使全球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总的减排成本。 CDM规定减排的温室气体有:CO2(二氧化碳)、CH4(甲烷)、N2O(氧化亚氮)、HFCs(氢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SF6(六氟化硫)。 CDM分布的行业和领域:1.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2.能源分配 3.能源需求 4.制造业5.化工行业 6.建筑行业 7.交通运输业 8.矿产品 9.金属生产 10.燃料的飞逸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11.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逸散排放12.溶剂的使用 13.废物处置 14.造林和再造林 15.农业。 何为碳交易?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通常来说,碳交易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典型的此类交易为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和减排单位(ERUs)。 世界银行和国际排放贸易协会(IETA)去年10月发布的《2006年碳市场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显示,无论就其市场价值或是成交量来说,截至2006年9月,EU ETS都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其成交额达到189亿美元,占全球碳市场总规模的87%,而同期CDM的成交额仅为碳市场总规模的11%。 除了排放权买家多集中在欧洲的因素外,适宜的场内交易机制为EU ETS框架下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事实上,对于历史上大多数大宗商品而言,标准化的场内交易都是推动该品种成交量上升的重要动力。而在为排放权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及定价参考的同时,场内交易也为交易所本身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利益。各地希望上市排放权相关品种的举动也正基于对温室气体排放更为有效的控制以及相关经济利益的考虑。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