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银行:多元化加国际化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11:05 《财经》杂志网络版

  今日的香港是“新瓶新酒”,银行体系较之十年前有天壤之别

  银行:多元化加国际化转型

  作为最为核心的金融业态,历史悠久的香港银行业已在过去十年间成功地实施了转型。转型至今仍在持续,其背后更为庞大的内地银行体系,如今正在汲取香港银行业嬗变的经验和养分。

  这正是香港金融的持续生命力所在——尽管在某些领域优势难再,尽管陷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怅惘,却依然可为内地方兴未艾的金融改革提供航标。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香港金融的昨天,就是内地金融业的今天。

  回溯十年前,弹丸之地的香港,银行多过米铺。持牌、有限制牌照和接受存款公司等各类银行机构接近400家,分行多达千余户。历经先前20年的经济发展,香港银行业的规模扩张达到巅峰。

  及至2007年,

香港经济繁荣已非昔日堪比,而官方认可银行机构却不足300家,其中持牌银行约130间,比1997年高峰时减少近三分之一。今日的香港是“新瓶新酒”,其银行体系的盈利模式、营运结构、竞争态势等实质性内容,更与十年前天差地别。

  十年前,由于利率管制,息差宽余,众多银行尽可分散竞争,各有生存空间。在地产繁荣的背景下,与地产有关的贷款占银行业在港贷款几近五成,银行界由此盛行贷款业务只看有无物业抵押的“砖头文化”。

  “那时香港的银行就靠吃息差过日子,又很本地化,生意太好做了。”中国银行(香港)(香港交易所代码:2388)发展规划部总经理朱燕来,亲历了金融危机、中银香港重组、上市、转型、进军内地的全过程,她回顾说,“金融风暴,地产泡沫和网络股泡沫相继破灭及SARS是香港银行业三段最艰难的时刻,尤其以SARS时期最为艰难,但这反而帮助我们实现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几度经济衰退导致香港企业投资和消费信贷需求持续疲弱,楼宇按揭、贸易融资、银团贷款等银行传统支柱业务基础萎缩,再加上息差的持续缩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面临空前挑战。

  朱燕来表示,“从简单的存贷款业务,到全方位的资金融通和理财业务,这是香港银行业必须面对的转型过程。”香港银行业由此转入了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转轨时期。十年间,正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2003年-2004年CEPA与人民币业务启航、2006年-2007年内地银行业全面开放,共同促成这一历史性转轨。

  金融危机于香港银行业的最大影响之一便是息差缩窄,导致银行从传统存贷款业务,转向零售业务、资产管理、收费服务等中间业务领域。

  2003年年中CEPA政策颁布,以及年底人民币业务对香港持牌银行放开,令香港走出了1997年以来持续五年余的经济低迷,香港银行业由此复苏。

  再之后的五年,伴随内地银行业逐步放开,香港各大银行“北上”、“西扩”中国市场。自2007年4月以来,汇丰、恒生、渣打、东亚、花旗等老牌银行纷纷在内地注册成立子银行,其在内地的分支机构已从东部沿海拓展至中西部二线城市。

  而放眼本港,随着2004年以来存款、兑换、汇款、信用卡等人民币业务相继对港开放,香港已成为中国的首个人民币离岸中心。

  截至2006年12月底,香港共有38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27亿元;内地银行卡在香港消费和提现合计225亿元人民币。银联标识的内地银行卡已畅通香港。

  “这些年,多元化转型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香港银行由规模扩张转向盈利能力的增长。银行业资产回报率(ROA)持续攀升,远超过1997年时0.6%的水平。”业内人士告诉《财经》。

  与多元化转型相伴的国际化转型,汇丰银行在其中演绎了一个颇为经典的故事。

  香港回归前夕,大批港人纷纷将银行资产及账户转移海外。汇丰银行便追随客户的流向,提出了国际化与零售银行的战略转型。通过在美欧地区的多宗并购,汇丰搭建了香港、美洲、欧洲的“三角框架”,并将颇具中国色彩的名字——“上海香港汇丰银行”,改为“汇丰银行控股公司(HSBC)”。如今,亚洲、欧洲、美洲三地盈利,在汇丰的盈利总额中三分天下。

  香港金管局在2007年银行业展望中写道,“银行有可能在2007年继续寻求香港境外(包括内地)的盈利机会。扩展业务部分反映香港银行业市场已发展成熟,以致取得的回报可能会较在其他地区逊色。然而,能识别、管理及控制相关风险,对银行能否成功扩展跨境业务尤其重要。”

  香港银行业十年的多元化与国际化转轨之路,正是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前景写照。在社会财富激增、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迅速发展,由此导致银行存贷款“脱媒”趋势严峻,利差收益日益递减,存款转移规模激增,境内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尽管中国当下经济环境与十年前的香港大相径庭,然而银行转型压力却又何其相似。

  与香港银行业的航标意义类同,香港房地产市场在过去十年的盛衰际遇,也为如今内地日形膨胀而失控的房地产业提供了借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