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CEPA:优势难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11:05 《财经》杂志网络版

  过于依赖内地将使香港在全球贸易中沦于边缘化,识者提议将CEPA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对接

  CEPA:优势难再

  1997年至2003年间,受金融危机、科技泡沫、SARS疫情等一系列事件打击,香港经济年均增长仅为3.1%,失业率逐年上升,政府财赤居高不下。2001年11月,首任特首董建华致信中央求援,终于在2003年6月底促成CEPA协议的签署。

  作为香港和内地间的一种双边自由贸易协议,CEPA全称《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旨在促进两地间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合作,实质则是赋予香港进入大陆的先机。时至2007年6月末,CEPA的第四个补充协议(CEPA IV)即将公布,这被视为中央政府对于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一份贺礼。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1月CEPA启动至2007年3月底,港澳货物通过CEPA而获免关税7.06亿元人民币,货物总值为9.9亿美元。同期,内地赴港“自由行”旅客达到3640万人次。

  “除了对经济的直接帮助,CEPA最重要的是提高了香港民众和工商各界的信心。”花旗集团高级经济学家罗念祖说。近四年间,两地已就CEPA陆续签署了三个补充协议,一方面逐步实现对港澳产品的全面“零关税”,另一方面着重在服务贸易上,令香港先于外资抢占内地市场。即将颁行的第四份CEPA补充协议,还将涉及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

  然而,早在2006年CEPA III签署时,香港民众已开始失去足够的兴趣。这份协议尽管在服务贸易方面推出了23项市场开放措施,但对于部分关键性服务领域的开放仍设置了诸多限制。

  一种普遍的看法是,涉及制造业的“零关税”待遇已覆盖全局,而占香港生产总值逾90%的服务业却尚未获得期待中的内地通道。2006年底,中国遵守WTO承诺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香港业界更感到CEPA所争取到的优势已被外资赶超。

  更为微妙的变化在于,内地与香港的竞争态势也渐次显现。内地

证券市场于2005年推进
股权分置
改革以来,A股市场行情火热,供需失衡。中国证监会一度对内地民企赴港上市持保留态度,传出的声音则是“中国外汇储备太高,建议企业发A股”。

  至今,CEPA框架下,内地的部分敏感服务行业还不能对港开放,两地货物流动通畅也有技术问题待解。

  压力不止于此。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各界对于CEPA升级的迫切性愈感强烈。CEPA起草成员之一、原商务部台港澳司司长王辽平认为,香港如果不与东盟紧密联系,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其转口港地位,以及作为内地对外经贸往来的窗口、桥梁作用将被持续削弱。

  早在2002年11月,中国即与东盟十国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布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10+1”。东盟成员国之一的新加坡与香港同为区域内自由港,一直以来竞争激烈。

  “新加坡的腹地是东南亚,香港的腹地是内地。新加坡进入了东盟,香港却没有,这肯定会对香港造成影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CEPA目前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对接。

  据悉,商务部于2006年起即已开始讨论上述问题,但至今未见分晓。港报评论指出,香港担心此类地区内部贸易安排会影响其与非东盟成员国的贸易关系。

  2007年6月10日,香港特首曾荫权在泛珠三角与东盟高层对话交流活动中指出,香港在“泛珠-东盟”之间具有特殊的桥梁作用,但仍未提及CEPA和东盟的“兼容”可能性。港府在其间的举棋不定,或许反映出香港自回归以来所面临的一以贯之的艰难命题:它应该与内地靠得多近?又该与内地离得多远?

  另一方面,香港也日益无奈地看到,曾经拱托和支撑其多年繁荣的某些重要的动量,已渐次飞离而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