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财经杂志:香港新舞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11:05 《财经》杂志网络版

  《财经》记者卢彦铮 徐可 季敏华 郭琼/文《财经》

  背靠祖国,回归十年之际,香港更要做回自己。无论未来的日程表上有没有更多的'北水南调'之举,自由市场经济及支撑这一经济体的市场制度基础,是香港真正的活力之源。

  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财经》特别策划封面报道'香港新舞步',从汇率、银行、投行、CEPA、、股市、楼市、证券监管、政府角色等多角度,全方位透视香港回归祖国十年来,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在繁荣之中令人忧虑,这似乎是隐在香港身后的一个奇妙的轮回。

  十年前,人们以平稳过渡描述香港回归,但没有人能确定从纸上变为现实的“一国两制”,会将香港引向何处。经济生活看似靓丽的开端没能延续三个月,从东南亚蔓延而至的金融危机就彻底结束了香港在90年代的经济狂欢,令其陷入数年痛苦的经济调整期。

  十年后,没有人再怀疑“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效,经济指标描绘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早已远远超越1997。但在百花齐放中,它难以一枝独秀,人们在为它贴注下一个十年准确的城市标签时还是犹疑不定。

  香港人显然不想重蹈十年前的失落。2007年6月18日,香港特首曾荫权在香港电台发表《香港家书》称:“我们深深明白香港要持续发展,香港人要生活得愉快,香港人要贡献国家,我们就更加要保持香港的独特性。”

  过去的十年之旅,正是保有和发展独特性之珍贵与艰难的写照。

  1997年7月1日零时,这座在地图上毫不起眼、却能汇通天下的城市,摆脱了长达99年的殖民地历史,开始实践着“一国两制”的政治创新,开始找回已显得若即若离的国家意识。

  当时的香港,经济发展处于历史高峰,首位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回归后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尽数香港的优势所在:“拥有丰厚的财政储备,拥有运作畅顺的社会和经济体系;拥有完整的法治体系;拥有位于祖国南大门的地理位置;拥有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拥有国家高速发展的强盛背景。”

  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亚洲金融危机横扫香港的自由经济体系。在回归前,香港经济已出现典型的泡沫特征。由于经济基础过于狭窄,一旦金融和

房地产业受到冲击,香港经济便陷入了困境。2000年全球经济衰退,令香港雪上加霜。2003年突然爆发的SARS,甚至一度令人担心往昔的金融中心已全无活力。

  在董建华时期,香港政府不断寻找自身的新定位,强化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角色,甚至不惜触动“积极不干预”的传统施政理念。可惜成果有限。市场力量则早已将整体经济导向内地,香港商界纷纷“北望神州”以谋发展。

  2002年,梁锦松出任香港财政司长,重新审视内外经济环境。港府在政策层面上,决定以服务内地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经济转型,并着力向中央争取支持政策,加速内地经济发展对香港的辐射和影响。

  随着2003年底全球经济开始复苏,香港在2004年结束了绵延六年的通货紧缩,步入经济的高速反弹;至2007年,它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经济发展高点,GDP增速在6%以上,通胀率仍然可控,证券市场尤为繁荣。

  将这些成就归于香港顺利回归和“一国两制”的实施并不为过。很难想象,没有国家意志的驱使,没有香港自由经济体系的维持,众多内地国企巨头会源源不断地奔赴香港,使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中国超级企业的俱乐部。“拥有国家高速发展的强盛背景”,成为香港实现经济复苏至为重要的动力。今天的香港,已经是一个烙上醒目中国印记的国际金融中心。

  然而,居安须思危。

  “没法想象香港会是中国永远的金融中心。它既不是上海,也不是北京,没有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在自己市场的母体里面,而它跟中国经济的关系仍是客人的关系。”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崔桂勇说。

  这样的忧虑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仅仅依靠内地经济的辐射之力,的确不能支撑香港持续的经济发展。一方面,由于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所承诺的各领域开放期限基本到期,香港经由CEPA争取到的优先权有限,优势很快被追平,只能靠公平竞争分享内地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里,香港的商界和政界已经习惯了香港作为内地通往世界门户的地位,最近几年的发展,更强化了其自视不可取代的金融中介的身份。但今天的内地,GDP总量接近1997年的三倍,外汇储备从6000亿美元扩大至1.2万亿美元,包容更多的国际级经济金融中心城市的能力已极大增强。

  过去十年,香港作为一个在管制上独立于中国之外的的经济体,它的经济发展在融入内地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越来越开放的内地的竞争,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等内地大城市的竞争。尽管人们现在仍然相信,在短期内香港不会在赛跑中被落下,尽管曾荫权在评价上海和香港的金融地位时,直言香港仍领先15年,但基于中国近30年来超常规的经济发展和正在加速的改革步伐,香港对于内地的领先其实已很难量化。

  大多数人相信,或者更快,或者更慢,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制度设计,内地大城市都将与香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便中央的经济决策上并无刻意轻视香港的倾向,市场的无形之手也会轻易拿走这颗“东方之珠”目前所有引以为傲的成就。

  香港要面对的显然还不只是内地,如前香港证监会主席沈联涛所言,“香港的竞争者不单是一两个城市,而是整个亚洲。”亚洲的许多城市都与香港有类似的定位,希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这些城市包括东京、首尔和新加坡。如果就争夺中国和亚太市场而言,甚至像伦敦、纽约这样的城市,也已经是香港的对手。

  如果身为金融中心的香港要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则需在与内地竞争的同时继续与内地的经济融合,进行更多的创新,并且优化其已有的基础设施。这在过去十年的实践中也有经验可循。

  背靠祖国,香港更要做回自己。无论香港未来的日程表上有没有更多的“北水南调”之举,自由市场经济及支撑这一经济体的市场制度基础,是香港真正的活力之源。如何把握住时势变化?如何把持变中之不变?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注定将塑造香港迈向下一个十年的新舞步。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