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总额增长10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 22:51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马晨明 3月26日,农用柴油涨价,农民种粮成本支出再次增加。 4月初,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新增125亿元补贴资金,对今年种粮农民因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至此,今年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
近两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持较快上涨的势头,2005年同比上涨8.3%。专家预计,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今年农资价格仍存在上涨压力。农资价格上涨,曾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在这种情况下,此次对种粮农民实施综合直补,其传递出的政策信息就格外引人关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此举是在现行粮食直补制度基础上,对种粮农民实施财政补贴制度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中央提出了“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年的一号文件还具体提到了“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可以说是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战略性转变,对国家的长期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近年来,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政府,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目前在东部地区的农业投入中,中央投入所占比例为20%至30%,在中部地区的比例为40%至60%,在西部地区的比例为50%至70%。一些市、县的本级财政甚至基本没有新增支农投入。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并必须加以改变,否则必将大大削弱中央惠农政策的效果和作用。 我们认为,在中央财政支农力度逐渐加大的同时,更为引人注意的是中央政府在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对“三农”多予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更为具体的做法。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多地开始关注和支持农村,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农村。 农业部提出了从五方面着力构建粮食产业稳定发展长效机制;商务部采取三大措施,快速推进农村市场与流通体系建设;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六项措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保护农民群众利益被摆在了一个突出位置;国家林业局提出为建设新农村办好16件实事;水利部提出将优先解决1亿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建设,实施中部地区低洼地排涝工程;交通部提出,“十一五”期间将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靠财政,但是,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金融和社会资本的支持。在中央银行、银监会的推动下,我们注意到,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正在逐步到位。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已经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有序进行。 这些措施表明,国家对“三农”的“多予少取放活”政策正在逐步得到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基础上,今年粮食增产难度加大,而且,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农民增收困难较多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2005年全国耕地比上年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已逼近“红线”,同时,今年2月份,部分地区农民工短缺现象的再次出现等问题也提醒我们,现在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在产生,旧的矛盾在新的背景下不断凸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