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连云港构筑T型产业框架 寻找蓝色经济新动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02:15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赵剑波 杜琳 实习生 邱美玲

  构筑"T型"产业框架 主打"海""港"文章

  连云港市在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构筑“T”型产业框架,主打“海”“港”文章,并建设“一体两翼”的组合型深水大港,实现“城区港”一体化,最终达到“以工兴港
、以港带市、以市带农”的发展目标。“蓝色经济”已成为连云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连云港发展“蓝色经济”的动力源到底在哪里?其在自身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否肩负起江苏省“东陇海”发展战略重任、振兴苏北的使命呢?日前,记者带着期盼的心情踏上了这个阔别已久的“东方桥头堡”。

  作为一个濒海城市,海洋是

连云港发展的特色资源,连云港港口在连云港市提出的“一体两翼”发展布局中,处于关键的接口点,也是发展“蓝色经济”的主要载体。作为江苏的惟一海港———连云港港,承担着江苏航运兴衰的历史使命,也牵系着连云港经济腾飞的命运。

  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即被列入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地区的连云港,其花果山《西游记》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地理位置、优惠的发展政策,并没有将连云港市带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港口依旧是上世纪的模样,锈迹斑斑的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标识,见证了连云港这些年来发展的足迹。多年来港口经济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有机的工业群体,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以来,连云港港为太平洋到大西洋间的海陆联运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然而实际上,她仅仅是为连云港的发展缓解了交通运输的部分压力。22年来,连云港市的经济不紧不慢地走着,目前不仅已经落后于其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而且也落后于苏南的几个城市。

  毋庸置疑,在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港口承载能力不足,和地方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如今这一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目前,连云港港口吞吐能力只有6000万吨,集装箱运量100万标箱。连云港市市长刘永忠也坦言,港口的扩量增效对连云港市而言,既是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外形象的展示。

  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连云港市提出“以工兴港”的口号,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工”是指开发区,而“港”则是港口,开发区和港口发展本应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依存、相关促进。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连云港的开发区更像是一座工业孤岛,与港口各自孤立的发展着,机制并不是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开发区的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港”“区”要冲破体制约束,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近期是很难实现的。连云港的发展不是需要口号上的“港、区、城”一体,而是需要从根本上消除机制缺陷,减少资源浪费,避免衔接空间上的麻烦。对此,连云港港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重要。

  实事求是地说,连云港作为国家首批设立的22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2年来发展缓慢的现状并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目前,其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很多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并不是仅凭一时的热情和一纸规划就能够解决的。连云港的未来如何,方向和动力都在连云港人自己的手中和脚下。

  面对这种现状,连云港市从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制定了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港口进行深度开发建设以及其在“蓝色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有了清楚的认识。但是,要使“蓝色经济”在新的规划中焕发魅力,要将港口优势和充分的土地资源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群落,还需要走一段艰辛的探索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底,连云港市大胆启动了“战略东进、拥抱大海”的发展决策和建设“一体两翼”组合大港的发展战略,并将其写入“

十一五”规划中,未来5年全力打造“T”型产业走廊,将视野扩展于162公里的沿海岸线以及沿线广阔的沿海滩涂和低产盐田,结合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和沿海经济带开发,打造沿海产业走廊和沿东陇海线产业走廊,将其确定为“蓝色经济”的新动力,以求改变长期落后的历史。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