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领跑隐忧不少 高速发展主要依靠外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 09:32 解放日报 | |||||||||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05年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经济运行发展概况》。《概况》披露,2005年,三大经济圈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311.87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35.8%。“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以外,三地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优于全国,”华东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说:“这足以说明,三大都市经济圈对中国经济的引领态势在继续增强。”
长三角整体占优 长三角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升级正在进行,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刚刚公布的《概况》,用数据佐证了这一态势:刚刚过去的一年,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738.82亿元,比上年猛增25.79%。这一增幅超出珠三角10个百分点以上。同年,长三角对外贸易高速、超预期增长,实现出口总额增长32.48%,超过珠三角近8个百分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据此判断,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拉动的主体地位逐步弱化,消费升级和出口拉动的比重正在提升。“这一迹象,在长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徐长乐拿着《概况》对记者娓娓道来:“三大经济圈横比,长三角整体实力占优。” 更为区域经济研究者们津津乐道的是地方财政收入一项。《概况》显示,2005年,三大都市圈地方财政收入约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40%,而仅长三角一地,就占到了21%!徐长乐说:“财政收入占GDP总量的比重,我们称之为投入产出率,这一指标说明,同样的GDP产出,长三角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是最高的。” 长三角不乏隐忧 虽然长三角GDP总量遥遥领先,但是单位国土面积的GDP产出却不如珠三角。 不仅如此,《概况》同时披露,2005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虽然继续领跑三大经济圈,但增速明显回落,仅比上年增长8.83%,远低于珠三角的28.40%和京津冀的22.05%。 不少专家认为,长三角不少地区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资企业来支撑,这种外资依赖型的增长方式带来了经济繁荣,但又会阻碍本土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本土经济失去“再生造血”功能。 就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来看,长三角经济圈也比珠三角、京津冀都要低。陈维向记者介绍,虽然,2005年长三角不少城市的第三产业都有较快增长,但是,由于江苏省和浙江省目前都处于工业化高速冲刺阶段,其第三产业比重必然会受到第二产业大幅增长的抑制。 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更是制约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所在。专家指出,从产业高级化程度、科技教育资源的集中度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程度来看,京津冀的基础都要略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长三角虽然高科技企业占有一定比例,但多数是外资主导型的。在深圳,情况显然不太一样,以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已经形成了民族品牌的强大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知难而进 徐长乐说,领三大都市经济圈之先的长三角,虽然人称“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但若真要和大东京、大纽约等世界级城市群比起来,还远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譬如,就人均GDP来看,人家最多的逾3.5万美元,最少的也超过了1.5万美元,长三角才5000美元左右;譬如单位面积的GDP产出,长三角仅仅相当于别人的1/10,甚至是1/20…… 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指标是万元GDP的能耗。徐长乐说,保守的估计,长三角万元GDP的能耗,至少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法国的7.7倍,是英国的4.3倍。 知难而进,长三角正有效地进行经济转型。2005年,长三角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控制在18.15%,这一增幅与2004年基本持平。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进入“十一五”,长三角16城市最大的进步在于,由过去单纯地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向着集约、高效的增长方式演进。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同时,长三角各地的科研投入却大幅上升。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表明,2004年,长三角经济总量前6位的城市,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研究与发展)投入总量占到了全国的1/5。 而长三角经济融合的进程也明显加快。一条磁悬浮,就将把沪杭两地的距离,从当下的2个多小时车程,缩短到2008年的30分钟。 徐长乐说,这些将形成长三角的“后劲或潜力”,长三角城市群有望在“十一五”发展中,率先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集聚的战略平台。 本报记者 吴长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