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纺织第一县大浪淘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 14:54 解放日报

  “再继续办下去,连老本都要亏光!”绍兴县一位姓鲁的民营企业老板谈起自己苦心经营13年之久、现在却即将倒闭的纺织厂,一筹莫展。

  不愿披露全名的鲁老板,在绍兴县某开发区有家工厂,一百多台织机,数百工人,生产化纤布。鲁老板说,近年来纺织行业竞争惨烈,他既无力通过创新来提高利润,更无力降低上游原料成本,“退出成了唯一的选择”。

  其实,在有“中国纺织第一县”之称的绍兴,鲁的困境并非个案。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理事长胡克勤说,绍兴县4000多家中小纺织企业,正在经历一次市场的“大浪淘沙”。

  做一单亏一单

  鲁老板生意的跌宕起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一部绍兴纺织工业发展壮大到遭遇困境的历史。

  “那年头,有机器就有得赚。”鲁说:“随便怎么弄,一米布的利润也在10块钱以上。”1992年,鲁老板和众多绍兴民营企业家一样,洗干净刚从地里拔出来的“泥腿子”,上岸投资办厂。在绍兴,有关纺织机就是印钞机的说法正缘于此,所谓机器一开,财源滚滚来。此时,胡克勤也开始进入纺织行业。他回忆:“那时候真是家家办厂,户户有织机。”

  1995年左右,绍兴纺织业开始“无梭化”革命。胡克勤说,生产设备大规模更新换代,凭借产品量大价低的“杀手锏”,绍兴终成全国纺织重镇。而1998年之后的“内销转出口”战略,使绍兴纺织业2004年的出口依存度达到60%。

  这一阶段,鲁的企业规模从最初不到十台织机,扩大到后来的100多台,而绍兴,也一步步奠定了在国际

纺织品贸易中重要生产基地的地位。

  随着规模快速扩张,行业内竞争日趋惨烈,利润开始摊薄。最初的困难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但是随着国际市场扩大,这种苗头很快被掩盖,”胡克勤说,“到了2003、2004年,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不断,量的扩张才最终停止。”胡克勤说:“一米布利润空间不到1块钱,销售环节分一份,生产厂家还剩多少?行内企业已经面临生死存亡考验,自然没有什么人愿意增加投资了。”

  在鲁老板看来,1元钱的利润已经相当可观。“如今已经不是利润厚薄的问题。”他说:“和我一样做大路货的中小厂家,为了维持企业运作,很多时候微亏的单子都得接!”

  鲁的话并无丝毫夸张。今年3月,浙江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的一份提案称:“目前,绍兴市聚酯已经出现全行业亏损,每生产一天,企业现金流量减少500万元。纯化纤的织造企业出现100%亏损。”“绍兴县百虎”之一雄狮集团,前身是赫赫有名的绍兴县第三纺织有限公司,今年3月宣告倒闭。记者在绍兴采访当日,正逢干了一辈子纺织的老总戴某在做破产之后的资产评估。戴总说,公司已经不具备任何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老产品则做一单亏一单。

  目前,这种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延续。鲁老板说:“最近我们业内经常聚会,都说是退出的时候了;也有些人把厂子搬到东北、西北去,那里的生产成本低,或许还可以再撑几年。”

  “置之死地”而创新

  在大批中小企业穷途末路的时候,处于产业高端的纺织企业开始“突围”。老牌纺织企业浙江金鹏纺织有限公司,一直生产服装面料,如今改为生产无纺布,但此布非彼布,每吨产品的附加值高达5000元;天圣纺织集团自主研发,向国外销售可以阻燃的差别化灯芯绒,每米价格卖到4.5美元,称雄高端面料市场……绍兴县委书记徐纪平对记者说:“在生死关头,绍兴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估计的要强,在纺织业外部和内部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

  最引人注目的增长点,则是“华联三鑫石化”———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频率最高的名字。今年3月,绍兴县两家民营纺织企业联手国内某上市公司组建的新企业“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仅用了24个月,就完成了一套年产60万吨PTA装置的设计、建设和投产。设备之先进、投资之少、建设周期之短,全球石化行业为之惊叹。据了解,“华联三鑫”的PTA产能明年将达到200万吨,产值164亿元,一步跨入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行列。PTA———精对苯二甲酸,是纺织行业至关重要的上游原料。绍兴纺织业对此的年需求量为300万吨以上,基本靠进口。如今“华联三鑫”的产品替代进口,据估计,光一套60万吨装置就可以给绍兴纺织企业节约近2亿元成本。

  在这些企业拉动下,5月份,绍兴工业利润今年以来首次走高。徐纪平很有底气地说:“明年,绍兴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记者手记

  重在“链接” 难在“链接”

  绍兴中小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其实也是当前整个行业的困境———由于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面临危机。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难,早为有关主管部门所关注。1998年,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运作的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绍兴县成立。创立这个中心的初衷,就是力图解决中小企业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而“扶一家、带一片”。但时至今日,该中心并没有实现和当地中小纺织企业的“无缝链接”,开发出的技术,很多中小企业根本用不上。

  最近,绍兴的技术促进中心开始了“二次创业”,通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纺织产品的设计力量,整合资源,搭建纺织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服务绍兴县,辐射

长三角”的长三角纺织纤维研究院也正在筹建。正如当地人所说:促进中心的创新可能比单个企业的创新更为重要。其实,许多地方的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虽然颇有成效,但没有根本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政府应该如何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许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本报记者 吴长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