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连续两年获得在华处方药销量第一的外资药企业A还沉浸在业绩发布全线飘红的喜悦中,一场危机事件却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根据公司前员工T的报料,媒体上出现了该公司给医生“实验费”影响调研结果的报道,这一报道让医药界本来就脆弱的信任问题再次受到考验。
有业内人士表示,药企在市场调研中为相关医生支付调研劳务费,是行业内的一种潜
规则,现在属于法律上的模糊地带。但希望此次事件能对整个行业的有序操作有所警醒。
真相
试验、实践抑或调查?
按照T报料,外资药企业A市场部在去年6月左右推出并批准了一项目名为PASA的推广计划,通过一家第三方的咨询公司,和临床医生进行一项“合作”。具体内容主要为,外资药企业A委托全国各地相关医生操作临床项目,同时支付部分费用,而其中一些账目来往等操作由第三方咨询公司完成;与PASA类似操作的还有一份叫做PASS的计划。
按照T报料后有关媒体报道,项目其实是医药界的临床试验,但事实上,参与实验的医院很多都不具备相关资质。而T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操作的项目在A公司内部被叫做医学临床实践评估价(简称IPP),这种操作在制药企业里并非每家公司都实行,他认为项目操作是变相给医生贿赂,目的主要是为了影响医生处方。
对此,A公关部总监王小姐特意作出澄清。王表示,PASA和PASS计划的确存在,但它们的“真实身份”是市场调研项目而非临床研究项目。公司进行这些市场调研是为了正确了解疾病需求并期望以此提高治疗水平。作为市场调研的受访对象医生,获得一定酬劳是符合市场调研行业规范的。
反应
事件性质引发业界争议
关于此次事件,A公司和T先生都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此次项目的操作具体包括,医生接受A公司方面提出的一些调查问卷进行回答,再获得部分费用。A公司为此还特意引出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定义,是指在完成一系列临床前试验后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受试者)中进行的药品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用药品在人体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或)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目的是确定试验用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进行前需要政府部门批准,进行时需要选择有资质的医院,并由政府部门监控。而医药市场调研则并无需报批示和备案等严格限定。
记者了解到,在本次事件中,A公司和T先生双方之所以各执一词,与双方在劳动关系解除前后都存在一些纠纷,所以本次事件本身在局外人看来显得扑朔迷离。不过事件是否属于涉嫌第三方贿赂,倒是让行业内外有所争议。
争议一:操作合法还是非法?
记者了解到,类似A公司这样对市场情况设定问卷或专业调查,这在商业市场中非常常见。而在医药界,目前也已经有非常专业的医学市场调研公司。国内一家大型调查公司项目总监赵先生表示,医学市场调研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委托方,了解医生、病人或消费者对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看法。委托方通常是制药公司、医疗器械生产商、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调研的主要形式是对医生、病人或消费者进行采访;而采访的方法可分为大样本的量化访谈和小样本的深度访谈或座谈会,其中具体操作包括了问卷设计、现场访谈、统计处理、分析研究等。
正方:为了搜集与本公司本单位产品有关信息,进行市场调查,这在日化等很多消费品产业都存在,而医学市场调研主要比较专业而已。医学市场调研这种形式在国外早就非常常见,而在我国的执行也可谓有法可依,主要是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的《市场研究行业规则》。不过医学市场调研尚没有特定的行业规则。
反方:调查对象是有药物处方权的医生,向他们了解有关药物使用问题,并且支付相关费用,用这种情况了解市场是个幌子,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影响药物处方,目的不对、动机不纯的行为,当然是一种违规的行为。
争议二:贿赂还是劳务费用?
按照T先生在上述事件中的报料,每一份报告,公司通过咨询公司支付400元人民币的费用。贿赂还是劳务费?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尚无具体的文件规定受访对象的报酬标准。所谓的报酬,主要是对受访对象所需要的时间的补偿。不过此次事件中,由于受访对象是有处方权的医生,人们对此产生了不一致的观点。
正方:在大街上被拦住做一个有关大众消费品的访问,都会给一个小礼物,所以,向接受访问的医生支付费用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反方:虽然有接受几张纸几个问题的访问,但企业通过第三方支付给有处方权的医生,即是期望利用医生开处方的权利,无论费用多少,应该算是医疗贿赂。
本报记者 陈佳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