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经典中国辉煌十五 宏观调控促经济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06: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龚雯

  “十五”期间,如果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了一幅壮丽画卷,宏观调控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近3年来,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前行和“十五”计划顺利实现。

  宏观调控:浓墨重彩绘“十五”新篇

  关键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入手

  ●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

  ●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

  2003年早春,

中国经济快车在加速疾驰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粮食大幅减产与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货币信贷投放和物价上涨过快,煤电油运全面吃紧。站在紧要关口,面对复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见之未萌、防之未然,果断决定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这一轮的宏观调控由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入手,从“两减免、三补贴”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加大农业投入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项项增产增收举措,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手段之直接,为多年来少有。2004年,在村村寨寨常会看见这样的场景:农民们领到一沓沓粮食直补款,特别开心。6亿庄稼人享受了直补政策,又一次尝到种粮的甜头。负担轻了,心气足了,农业生产呈现可喜转机,2005年粮食产量逾9600亿斤,连续两年累计增产千亿斤,农民说:“这是天帮忙、人勤快,但最重要的是政策好!”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国家大面积大幅度地减免农业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十五”之末,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300元以上,增幅6%左右。“三农”最先受益,为稳定“十五”全局夯实了根基。

  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是“十五”宏观调控的又一关键之策:釜底抽薪,严禁乱占滥用耕地;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重点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

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和低水平扩张,并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2003—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稳步回落,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热明显降温。2004年,全国4150个项目被清理,4813个开发区被核减,近2.5万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被压缩。

  过去5年,改革任务更艰巨更紧迫。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有了重大进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愈趋深化,电信、民航、电力等行业引入竞争打破垄断,投资、价格、土地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取得新突破,金融、财税、外贸、证券、保险、流通、分配、就业、社保等改革整体有序进行。此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务院先后取消和调整了1795个行政审批事项,比原来减少48.9%。改革攻坚号角响彻神州,成为“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回望“十五”,宏观调控步步遇挑战,却是步步都精彩: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出漂亮的“组合拳”;与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紧密结合,增强调控效果;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熨平了经济波动,避免了大起大落,防止了通胀和通缩,使中国经济巨轮经受住一次重大考验,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财政收入2005年超过3万亿元,“家底”越来越厚实,办成了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

  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

  关键词:宏观调控成果明显,最关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绝不等同于数量的增长

  ●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十五”的辉煌业绩,尤其是近3年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使人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这一轮宏观调控,是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进行的,准确把握了调控的方向、时机和力度,既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又确保了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宏观调控成果明显,最根本的是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经济发展绝不等同于数量的增长。2004年春的“铁本”事件,给各级政府鸣响警笛,在全国上下引起反思。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仅是中央政策的要求,更是地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十五”的这一轮宏观调控,最突出的就是“倒逼机制”,逼得各地主动压缩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项目,逼得企业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宏观调控,逼出了“节能建筑”、“中水回用”,逼出了“无地招商”、“生态建市”、“从引资变选资”……土地紧了,就让厂房“长”高,向空中伸展;信贷紧了,就充分利用外来、民间资本,借机优化资金结构、拓宽融资渠道;资源紧了,就千方百计变废为宝,提高原材料、

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这轮调控,调优了结构,调活了企业,调高了效益,调足了生机,调出了大江南北转变增长方式的新局面!

  实实在在的成效,印证了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并将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要加快发展,更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编辑点评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十五”期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实践,也是“十五”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为发展中大国,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速,但同时又必须努力做到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不凡业绩,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归根到底是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宏观调控中坚持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适时适度,有抑有扬,善于抓住经济发展出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注重强化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把宏观调控与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深化体制改革、维护群众利益等密切结合,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不断提高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十五”的发展道路说明,宏观调控不是应急之策,而是长久之计,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越深,实施宏观调控的能力就越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就越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