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会议发出宽松信号 为提高内需创造政策环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 10:57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刘晓午 来源:中国经营报 当央行金融调控之箭与靶心失之交臂时,央行工作会议公布了2006年金融调控目标。 1月6日,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分别报收于1209点和109.55点,双双在新年的前三个交 “我的判断是,2006年的货币政策是中性偏宽松,将为提高内需创造较好的货币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评论说。 中性偏宽松 在公布的央行2006年货币政策预期调控目标中,广义货币供应量(以下简称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以下简称M1)的目标分别为增长16%和14%,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 这一目标与2005年调控目标略有差别。2005年M1和M2的增幅定在15%,但今年央行上调了M2这一增幅。 “与M1比较,M2的调控效率更大。M2从去年1月的14%上涨到11月的18%,在高增长的情况下,今年仍把M2定在2005年的平均增长水平16%,我认为这是一种中性偏宽松的货币目标和政策。”巴曙松说。 2006年贷款目标与去年持平。专家分析,这是宽松的另一表现。反映出央行对于未来通缩压力的警惕。 在2005年难以完成全年新增贷款的背景下,2006年继续保持贷款的稳定增长,而不是收缩。央行此举意图明显——在宏观经济收缩的预期下,为企业“过冬”提前储备“粮食”。 汇率政策仍将成主导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评论,央行在2005年的金融调控偏差不可避免。2005年货币供应的持续高速增长根本原因在于汇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汇率政策主导了2005年货币政策,同时造成了金融调控的偏差。 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前后的几个月时间。央行为了保证市场的稳定,放出海量货币供应。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约束下,大量资金扎堆货币市场,市场利率一降再降,货币政策传导不畅。 不过,社科院世经所张斌博士认为,2005年是金融市场巨烈变革的一年,这增加了央行调控难度。“从2005年1~11月的金融数据来看,央行基本上完成了全年的金融调控目标。” 巴曙松说,2006年依然将是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一方面,央行货币供应充足,但市场利率仍会维持在低位;而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约束下,信贷依然偏紧。 尽管金融调控目标与去年比较有变化,但总量调控的方式和幅度不会变化太大。同时,2006年货币政策的“汇率色彩”将更为明显。张斌博士预测,同2005年一样,汇率政策仍然成为2006年的货币政策主导。“2006年人民币将继续升值,围绕这一重大举措,央行将继续执行配套措施。” 在2006年提高内需的大背景下,利率与汇率这两种杠杆将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汇率政策可能再次影响2006年利率走向。“利率比较低的话,国内需求更容易启动起来,外需比重下来,对人民币升值更有利;如果利率比较高,可能会压制内需,结构难以改变,这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巴曙松分析。 在启动内需的大背景下,坊间悄然流传的关于活期存款利率取消的说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金融专家并没有予以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