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上海国资观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20:40 上海国资

    华源危机

  2005年以来,总资产572亿元、旗下拥有7家上市公司的华源集团不断曝出资金危机。9月以后,伴随多家债权银行起诉,“华源危机”达致顶峰。期间,倒闭、托管、重组的各色传言不绝如缕,至今终有阶段性结论。

  与华源同属央企的中国诚通控股公司即将受国务院国资委的委托重组华源集团。重组涉及资金50亿元,其中25亿元作为新增资本金注入,另25亿元以华源向诚通控股定向发行可转股债的形式注入;资金来源,则是正在安排中的诚通控股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享有显赫的“央企”身份,如今迫于深重危机而不得不在国资委主持下“火线重组”的,华源是第一例。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总部设于上海,隶属国务院国资委,2004年曾以494.61亿元营业收入位列中国1000家大企业集团第29位。13年来,华源的发展堪称一部“并购史”。公司创办人、现年60岁的周玉成多年来以集团董事长、总裁身份掌舵华源。正是在周的引领下,以纺织业起家的华源在13年间发动各种并购近90起,总资产从创立之初的1.4亿元增至如今的572亿元,所涉产业早已跳出纺织一隅,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据悉,此次“华源危机”导火索有二:其一,是5月、6月间

财政部进行“2004年会计信息真实度检查”,主要针对
会计师事务所
等中介机构,华源是选择的两家重点企业之一,这次例行检查遂被视为华源危机爆发的前兆;其二,是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

  金融业为什么难以复制制造业改革奇迹?

  今天的金融业改革“路线图”,还看不太清晰。不过,有一点重大不同已经显现,那就是在没有实现“对内搞活”的情况下,被迫进入倒计时,单向选择向外资开放,这种选择可能带来一些长远的难以修复的后果。

  最重要的一个后果是,本土民间资本可能历史性地失去进入银行业的最后一次机会。中国民间制造业者转型升级为民间金融业者的历史性进化路线,将被人为中断。这当然首先是民间资本的损失,但损失最大的恐怕是世界工厂的前景。想像一下,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可不可能在没有本土民间银行的参与下,单靠“国有+跨国”的金融格局继续支撑?

  遗憾的是,恰恰是民间资本自身的短视和贪婪,促使决策者彻底关上了一度向他们半开半闭的金融之门。一个没有本土民间业者参与的产业和市场,会不会成功?这才真正是“背水一战”。

  30年后谁养活我们?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老化来得更突然、更猛烈。按照联合国的估计,中国的老龄化高峰将在本世纪30年代到来。对于一个强烈依赖制造业、人均收入每年不足1000美元的人口大国,老龄化可能是一个比工业化更难应付的挑战。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将对制造业的分布、资金的趋势、世界储蓄率的变化以及各国移民政策,带来重大且目前尚且难以量化的影响。

  今天,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有6个劳动人口供养,到2040年则只有2个劳动人口供养。随着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不能不对未来充满忧虑。如果以72岁的平均寿命计算,当今47岁以下的社会中坚,届时都可能面临能否过上有尊严的退休生活的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