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可能出现全面过剩 2年重蹈硬着陆覆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08:26 中国证券报 | |||||||||
李军杰 从今年以来各月投资增长情况看,目前调整尚未到位,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过早松动,仍须坚持一段时间。在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土地闸门不能放松,信贷要坚持“有保有压”,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也不能松懈。但是国家应该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避免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化。社会各界应该达成一种共识,即使由于短期的投资增 扩大消费措施能否奏效直接取决于我国消费体制改革的速度、质量和效果。因此启动消费,光靠调控不行,体制改革必须跟上 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形势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保持高速增长,这将为我们下一步继续抑制投资的调控政策提供回旋余地,但是外贸增长很脆弱,不确定性太大。忧的是今年高速增长的投资会持续不断的转化为更大的产能释放,当钢铁,煤炭,电力等主要行业都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全面过剩的压力将迫使我们再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民经济运行的列车将又一次在“投资主导型”轨道上翻来覆去地兜圈子。然而,按照WTO协议,2006年将是我国金融行业的全面开放年,恐怕全面过剩之后的“硬着陆”可能会给我国的金融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下,启动消费和抑制投资并举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抓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机遇,促进增长模式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警惕经济运行中的“过剩”信号 首先,价格指标持续走低。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9月份上涨0.9%),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8%(9月份与上年同月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9月份上涨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2%(9月份上涨7.1%)。 从上述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总体价格增长趋势正在回落。二是上游产品价格指标增速与下游价格指标增速呈梯次回落态势。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相对于目前的需求水平而言,供给过高,而且增速过快。无论上游原材料价格水平上升多快,但进入最终消费环节的时候,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价格上不去。由于高投资和高出口,目前的需求并不低,但是供给水平却更高。并且,可以预见,目前的高投资将进一步释放更高的产能。 其二,既然价格是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指标,那么为什么产品过剩的情形下,投资规模还在扩大?原因有两点:一是在目前的投资盘子中,很大一部分是各级政府部门对城建基础设施的投资,私人投资比例在下降。而影响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显示政绩和地方政府间竞争等非市场因素。因此这部分投资对市场预测和投资成本(如贷款利率等)相对不太敏感,这真是造成价格传导不畅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二是因为要素市场改革的滞后和价格机制改革的不彻底性导致了资源的扭曲配置。三是市场投资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当然这种现象在每个市场经济国家都有。 其次,低进高出的外贸不平衡格局并未扭转。前三季度,出口5464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1亿美元,增长16.0%(9月份进口增速有所回升,为23.5%)。进出口相抵,顺差683亿美元。人民币升值对此的影响不可低估,但同时也反映了国内市场供给过剩,消费相对不足,国内产品被挤向了国际市场。从前三季度的消费增长情况来看增速并不低,而是CPI偏低,顺差偏大,这也说明不是消费低,而是供给过高。一旦目前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出口水平降下来,全面过剩并不是危言耸听。 再次,企业亏损额和产成品资金占用额增长过快。截至8月底,我国亏损企业亏损额累计达到1373.39亿元,增长53.1%。产成品资金占用11906.44亿元,增长18.9%。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有两个原因共同发导致了这种后果。一是上游产品提价挤压下游企业利润,而下游企业提价却得不到市场认同,从而导致下游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二是由于短期内投资过猛,某些行业发生行业性产能过剩,导致产品积压,价格下挫,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钢材、铝材和水泥等。以钢铁为例,从供给看,今年前8个月全国累计产钢23621.11万吨,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钢铁年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而且在建项目产能是目前钢铁产能的50%,这预示着未来几年,钢铁产能还会高速增长。但是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房地产投资的逐步降温,占其综合成本近10%的建筑用钢需求量大幅下降,供给过剩使建筑用钢库存量持续上升,价格不断下滑,甚至一些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要求国家加大关停并转小钢厂的力度,控制产能过快增长。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一种不尽人意的现象,那就是在上项目的时候,不分地方政府还是市场主体,大家一哄而上,而在产能发生过剩的时候,政府往往会出面关闭一部分小企业,来限制供给过快。例如不久之前,对小煤窑的关停整顿便立即使煤炭的价格有所回升。尽管这是考虑到安全生产不得已而为之,但却是一种标准的“硬着陆”,并且会使本来就比较脆弱的金融系统雪上加霜。如果我国目前高速增长的投资态势得不到有效控制,煤炭大约2006年,电力大约在2007年很可能会重蹈钢铁行业“硬着陆”的覆辙。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M1与M2增速剪刀差日趋扩大。年初以来,M2同比增速由1月份的14.1%上升到9月份的17.9%,但M1的增速却由15.3%下降到11.6%,呈一路下滑趋势(除1月份以外,M1各月增速均低于同月M2的增速)。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却增长缓慢,只有13.8%,低于M2增速4.1个百分点,呈现出典型的“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这种格局变化使得货币流动性下降,这说明大量货币正在持续退出流通领域,成为定期存款,同时也反映了企业流动资金以及社会资金供给偏紧的状况。这种反映经济增长趋缓的货币供给现象发生在国民经济的高位运行中的确值得关注。 促进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在消费增长相对平稳的情况下,投资和出口有多快,国民经济增长就有多快。反过来讲,只要投资和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就会高位运行。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尽管已经认识到了高速投资即将产生更大的过剩,但是为了消化前期投资的产能释放,我们还是希望投资保持在一个合适(稳定但不能过快)的水平,以避免经济运行的大幅波动。前三季度的经济形势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保持高速增长,这将为我们下一步继续抑制投资的调控政策提供回旋余地,但是外贸增长很脆弱,不确定性太大。忧的是今年高速增长的投资会持续不断的转化为更大的产能释放,当钢铁,煤炭,电力等主要行业都象多米骨诺牌一样贯次倒塌,全面过剩的压力将迫使我们再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民经济运行的列车将又一次在“投资主导型”轨道上翻来覆去地兜圈子。然而,按照WTO协议,2006年将是我国金融行业的全面开放年,恐怕全面过剩之后的“硬着陆”将会给我国的金融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下,启动消费和抑制投资并举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抓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机遇,促进增长模式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从今年以来各月投资增长情况看,目前调整尚未到位,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过早松动,仍须坚持一段时间。在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土地闸门不能放松,信贷要坚持“有保有压”,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也不能松懈(当然,房地产的产业链很长,上头连接钢铁水泥等行业,下头还连着装修,并能带动家电家具等消费。如果房地产的增速下来了,会带动整体经济往下走。但是国家应该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避免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化)。社会各界应该达成一种共识,即使由于短期的投资增速下降导致了国民经济增长的暂时调整,也不应该大惊小怪。 经济体改对经济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谈一下消费。解决消费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消费者收入来源,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以提高其购买能力。如优先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的中小企业以扩大就业范围等;二是稳定消费预期,如尽快建立包括医疗、养老、失业和救济等惠及大众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中低层收入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三是运用政策工具减小收入分配差距。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活力,巩固经济发展基础等;四是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如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消费领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挖掘居民消费潜力(在某些领域消费质量的恶化抑制了一部分正常的消费需求)等。此外,还应大力挤压房地产泡沫,减少居民的被动消费,抑制房地产消费的“挤出效应”。显然,上述措施的实施直接取决于我国消费体制改革的速度、质量和效果。因此启动消费,光靠调控不行,体制改革必须跟上。 其次是金融问题。“宽货币,紧信贷”的深层次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规模的大幅增长,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并直接导致了“宽货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顺周期偏好及资本充足率的硬性约束引发了“紧信贷”。为了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最近央行下调了超额准备金利率,意在促进金融机构放款,但是在资本充足率的硬性指标约束下,金融机构并没有主动扩大贷款规模,从而产生了“上热下冷”的局面。但是长期偏紧的信贷毕竟会对经济增长不利,因此债券、短期融资等“新型融资渠道”将纳入企业视野,放松对民间融资的管制也将提上央行议事日程。这也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拖累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例证。 我国的经济发展并非是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有序运行,而是一个边改革,边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因此我们应一手抓调控,一手抓体改,两手都要硬,抓住目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促进增长模式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