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我国经济宏观调控尚未到位 通货紧缩压力变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02:5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近期,宏观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旧格局并未得到有效扭转,供给过剩和中期通缩的压力显得越来越大。

  投资增长创新高宏观调控未到位8月份,城镇投资同比增长27.4%,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创今年新高。从目前情况看,在建投资规模比较大,新开工项目也比较多,投资存在进一步反弹的可能性。从投资结构来看,高耗能产业投资大幅降温,煤、电、油、运等行
业高速增长。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增长81.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5.1%;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9.2%。在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下,投资结构得到了改善,但是瓶颈行业的过度投资很可能会导致新的过剩。尽管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但是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增长的热情依然高涨,旨在抑制供给的宏观调控尚未到位。8月份,地方项目投资36761亿元,增长29.5%,其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政府部门对城建基础设施的投资,私人投资比例在下降。

  目前,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有4个:土地闸门紧关;信贷依然紧缩;

房地产投资温和回落;企业盈利水平增幅大幅下降。这些因素对私人投资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但是对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热潮而言,其效果会大打折扣。首先,土地未征先用现象在许多地方已经悄然进行;民间信贷的活跃、地方政府对城市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的控制以及政绩工程对贷款利率的不敏感使“紧信贷”的政策效果打了折扣;房地产投资回落幅度有限;企业盈利水平增速尽管在下滑,但仍然保持在15%以上。此外,我国的城市化和重工业化进程方兴未艾,有投资潜力的项目并不缺乏。

  以上这些因素都说明地方政府主导和影响投资的内在因素依然存在,本轮宏观调控尚未到位。

  进出口逆势上扬贸易顺差节节高近期,外贸增长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尽管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存在低进高出的结构性矛盾,但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差距比加工贸易大得多,并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这里说明两个问题:第一,除天然禀赋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以外,在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市场供给过剩已成定局。一方面国内的产品要到国际市场中寻找出路,一方面集中投资的产能释放也产生了强烈的替代进口效应。汽车、钢材进口跌幅持续下降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低进高出的外贸格局在近期难以逆转。第二,占外贸总额半数以上的加工贸易持续高位稳定运行,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的进出口的高速增长仍有相对稳定的内在基础。此外,由于飓风的影响,在未来几个月,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应该对美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是净出口对GDP增幅的贡献度连创新高,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依存度越来越大。从2004年上半年68.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到今年前8个月602.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货物贸易顺差的增量为670.4亿美元。净出口占GDP比例的提高,意味着贸易顺差在当期GDP增长幅度中的贡献比例日益提升。

  物价短期趋稳中期面临通缩三季度以来,物价增幅回落减缓,物价增长出现趋稳走势,短期内通缩压力不大,有可能温和回升。7月和8月CPI分别增长1.8%和1.3%,高于市场预期。8月份CPI涨幅较小,主要是受去年翘尾因素影响。事实上8月份比7月份的CPI增速上升了0.2个百分点。

  基于以下几个因素,我们认为短期面临的通缩压力不大,甚至还有上涨的可能。

  与7月份相比,在影响8月份CPI增长的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4个百分点。鉴于食品类在CPI统计中权重比较大,因此,食品类价格增速的下降是制约目前价格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国家采取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粮价继续回落的空间不大。换言之,近期食品类价格不会再构成物价下行的压力。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摆脱了持续回落的负增长局面,比7月上涨0.2个百分点。一直以来,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速一直远远快于CPI增长速度。剔除统计口径的技术性因素,这种扭曲是投资过热与产成品过剩并存的直接后果,其直观表现是下游企业利润的大幅下降和亏损额的大幅上升。当这种扭曲积累到一定程度,伴随着一部分弱势企业的被迫出局,产成品价格便会产生合理的回升。鉴此,我们认为这种上涨具有一定的刚性。

  在本轮调控中,出于对粮食价格上涨的考虑,国家出台了“两条控制线”政策,对水、电、油、运等服务价格进行了管制,这种管制导致了资源的扭曲配置,“油荒”反映的只是冰山一角。一旦粮食价格稳定下来,这些领域将有较大的价格回升区间。例如受国际市场影响,最近油价已经开始上涨。

  如果货币供应量变动领先CPI同向变动6个月这一经验规律成立的话,鉴于3月份货币增速触底(9.9%)反弹,考虑到8月份货币供应继续增长的趋势,CPI也存在反弹的可能。此外,从技术性角度看,去年第四季度物价增长的基数较低,这会导致今年四季度CPI增幅的小幅上升。以上讨论的仅仅是对近期或者说是第四季度物价走势的判断,如果从中期角度来看,依然面临通缩压力。

  宏观调控的重点依然是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基本保持在13%左右;投资在25%以上;出口在30%以上。与去年相比,总需求依然比较旺盛。但是,与此同时,物价走低,部分产品过剩,企业利润下滑,这说明在需求高速增长的同时,供给比需求增长的速度更快,这是一种高位的供需平衡关系。然而这种高位平衡的支撑点并不稳固。从总需求角度看,如果不出意外,消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跳跃性的增长,那么发轫于2002年的持续高投资所释放的产能只有从出口和投资两个方面寻找出口。即期的投资是需求,但同时也是中期的供给,如果继续依靠高投资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那么2008年前后的全面过剩指日可待。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判断认为中长期的任务是防通缩,而不是通胀。就这几个月的投资增速来看,本轮调控尚未到位。

  当然,如果高投资不能持续,那就只剩下出口一条路。从维持经济平稳运行的角度看,如果消费快不了,投资不能快,那么出口就不能慢。我们认为由消费逐步替代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给这几年的高投资所形成的产能释放留个出口,维持出口的高速增长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眼下美国连续11次加息,其目的除了留住亚洲一些国家央行投资在美国国债的资金以外,客观上也达到了吸引资本流入的效果。最近几个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持续回落也证明了这一点。既然外资靠不住,出口的任务就更加艰巨。

  站在这个角度看,我们不主张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更不主张资本账户放开。站在总供给即将可能出现过剩的角度强调这一点,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此外,我们应对国际和国内游资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戒备。最近几年,国际游资从美国的股市、房地产,一路炒到了国际原油市场。在原油总的供需格局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油价狂飙不止。从这个角度看资本运作的影响是实体经济的几何倍数。近期国内房地产调整之所以没有到位,与国际和国内游资的介入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游资炒油的迹象,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对国际游资而言,有两点可行的防范措施:

  第一人民币不能继续升值,甚至不能留下想象空间,以防热钱不撤。

  第二应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资本账户不能放松。

  从政策层面看,应尽可能在

汇率方面给国内的出口企业创造相对宽松的空间。但是,我们并不主张继续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来促进出口,因为所谓低成本意味着低工资,而低工资意味着低消费,这种出口战略与我们启动最终消费的长期战略目标相左。就下一步的宏观调控而言,进一步抑制投资是重点,启动消费是关键,维持出口的高速增长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保障。防止供给过剩应未雨绸缪。

  注意地方投资增速居高不下的体制性因素,转变政府职能迫在眉睫。

  基于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引起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城市化,进而导致资源向某些特定领域流动,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地方政府行为往往会对某些行业的投资热潮施加一个“加速度”。目前,从重工业化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媒、电、油、运等瓶颈行业的投资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的影子。

  当然,对不同行业,地方政府的介入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是通过成立国有城建投资公司来运营(由地方财政出资或财政担保贷款),对竞争性盈利领域的民营投资则主要通过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税收优惠等方式进行促进和支持,有些甚至是违规操作。地方政府超常规的“支持”很容易让一些民营企业更加超常规的扩张,其直接的后果是某些过热行业的过剩和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目前,地方政府热衷于主导经济增长的体制性因素主要在于以GDP为导向的干部任免体制,再深一点说是政府职能的定位。从制度安排层面看,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和地方隐性融资问题亟待改革。上世纪70年代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足以导致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而隐性的地方政府举债机制实际上是把地方政府追求经济高增长的风险转嫁给了国有银行,最终由国家买单。在国有

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收紧的情况下,目前地方政府对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控制和干预令人忧虑。这决不是简单地把钱从国家的左口袋放入右口袋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投资波动、吏治腐败等问题不断浮出。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宏观调控政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体制环境中实施?投资增长居高不下背后的制度因素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调控与政府职能转变必须配套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地方财政投融资改革与要素市场改革应该协调推进。

  作者:国家发改委经济所 李军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4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