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天亮
国企改革逐步深入
减员与再就业矛盾缓解
“改到这个层面,国企改革真正改出了味道。”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分配局局长熊志军这样评价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这个层面就是“人的层面”,也是国企改革最难的环节之一。臃肿的企业要减员,这是大势所趋,但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在这一背景下,2002年国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以及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一些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
分离后,辅业单位不再是一个没有任何产权变化的国有独资企业,而是合格的市场主体。分离到辅业的职工,也彻底剪断了和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只是新企业的员工。
国资委的监测显示,与过去国企减员增效中下岗分流不同,主辅分离中,从主体企业中分离的大多数富余职工都在改制后的辅业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这大大缓解了社会再就业压力。而对于减员的企业来说,减员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辅业机会增加实现双赢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让主体企业轻装上阵。“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结构,一直是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障碍。实行辅业改制后,国有大中型企业原有的餐饮、娱乐、商贸等服务类单位基本实现脱钩,医院、技校、物业等社会服务单位独立了出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可以把更多的资源、财力、精力投入到主营业务上,主业更加精干高效。
改制后的辅业企业产权进一步明晰,九成以上改制为非国有控股公司,其中职工股占到总股本的57%。产权明晰使企业的经营机制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员工的市场竞争意识、生存危机意识大大增强。一些企业在辅业改制中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引入了有实力的投资方,增强了发展后劲。
配套政策相继出台
分离改制制度日渐完善
分离改制涉及主业、辅业、职工等多个方面,操作起来十分复杂。在近三年的实践中,国家有关部门及时总结经验,先后下发了5个配套政策,对劳动关系、资产处置等方面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了明确。最近,国资委还就企业改制中经营者持股、进场交易等问题进行研究,准备下发配套文件。
国有大中型企业分离改制走到今天,还只能说是开了个头,据初步统计,未来几年还有300多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中的辅业单位不愿分离,而一些资产质量不高的辅业企业则面临难以筹集改制成本、引入增量资金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