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5)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21:35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
专栏 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1993年以来,我国从多方面为汇率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并进行改革方案的研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国务院也确定了先进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同时逐步放宽外汇管制,推进外汇市场建设,然后再进行汇率改革的次序。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全面推进,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成立了专门小组,研究制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2005年以来,我国外汇管制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金融领域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升。所有这些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月21日,精心准备、周密部署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终于顺利出台。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原则和内容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了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主动性,就是主要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改革。渐进性是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渐进性,而不是指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的渐进性。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这个幅度基本上趋近于实现商品和服务项目大体平衡。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不再盯住任何一种单一货币,而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汇率进行调节。国际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相互变动,客观上减少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随着汇率等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外汇供求关系进一步理顺,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国际收支会趋于基本平衡,为人民币汇率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适当上调人民币汇率水平对我国宏观经济、企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总体上是有利的。从宏观经济层面看,适当上调人民币汇率水平,以美元计价的我国GDP、人均GDP相应上升,我国人民持有的财富相应升值。汇率提高,有利于扩大进口和适当减少出口,可以改变我国当前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情况,从而逐步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和外汇收支平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对冲操作的压力,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总量平衡。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实现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优化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对企业的影响分不同情况有所不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对企业引进技术、设备、进口原材料、原器件是有利的。在当前国际石油、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可以降低企业进口成本。对出口企业以及生产国外同类产品的企业,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短期内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 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看,适当上调人民币汇率水平,进口消费品价格降低,国内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将会有所增强,境外旅游会比以前便宜,总体上会提高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但在短期内也会对一些竞争力比较弱的行业和企业产生调整的压力。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注意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展技术改造的方式来挖掘潜力,尽快掌握各种外汇避险工具和手段,增强自身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银行部门要学会运用衍生工具来管理风险,向企业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为今后发展外汇市场上的各种衍生工具创造条件。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5年上半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足,债券发行情况良好,市场交易较为活跃,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与去年同期相比,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贷款、股票、企业债融资比重上升,国债融资比重有所下降。2005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以贷款(本外币合计)、股票(境内外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筹资部分)、国债和企业债(含短期融资券)四种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总计为18089亿元,同比少融资783亿元,下降4.1%,其中贷款融资同比增加273亿元,同比增长1.7%;国债同比少融资1324亿元。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融资的比为87.8:5.0:5.5:1.7。
(一)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足,市场利率平稳下行 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累计成交6.89万亿元,同比增加2.18万亿元,日均成交5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6%。质押式债券回购累计成交6.8 万亿元,同比增加2.1万亿元;买断式债券回购累计成交897亿元。交易所国债回购累计成交1.39万亿元,同比下降38.3%。 上半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6373亿元,同比减少1781亿元,日均成交52.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3%。成交主要集中在7 天和隔夜两个短期品种上,市场份额分别为70.4%和15.8%。 银行间市场利率总体呈下行走势。1 月,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91%和2.07%;2月受春节前金融机构资金需求较大的影响,分别升至2.05%和2.31%;3月受节后资金回流和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影响,回落至1.7%和1.98%。此后,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持续下滑,6月末,分别跌至1.10%和1.46%。 从资金净融出、融入情况看,回购市场(包括质押式和买断式)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是最大的净融出部门,上半年净融出资金3.92万亿元,同比增加15416亿元;其他商业银行4、其他金融机构5、外资金融机构是资金净融入部门,分别融入资金18658亿元、18812亿元、175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771亿元、10942亿元和1702亿元。 在同业拆借市场上, 上半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净融出资金1789亿元和2064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同比多融出297亿元,国有独资银行同比少融出958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农信社联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外资金融机构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部门,分别净融入资金3195亿元、659亿元,其中证券公司净融入资金量最多。其他金融机构净拆入资金同比减少1164亿元,净拆入资金占比82.9%,同比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外资金融机构净拆入资金同比增加504亿元,净拆入资金占比上升至17.1%,同比上升了13.7个百分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